暮春的晨光斜斜照在堂前斑驳的砖石上,这些从父亲院墙拆下的碎砖已堆积月余。五一归家,见它们在檐下如散落的棋局,若是往年,我定要急着运去垃圾场。忽记起《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的古训,便转身问正自劈柴的老父:"这些砖可还要得?"
"可不敢糟蹋!"父亲直起微驼的脊背,皴裂的指尖轻抚砖上苔痕:"明儿垫院子正合用,省得买新砖。"望着足有半车的碎砖堆,我忽想起《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遂笑着应下:"中,这就收拾。"
七时许的春阳尚带凉意,晨光未及爬过东墙,我便早早开干。弯腰搬砖时瞥见墙角竹架,原是往年搭豆角架的旧物,如今多已朽坏。父亲拄杖立于廊下,见我犹豫便道:"这些竹竿留着烧灶罢。"忽而莞尔,这不正是《论语》所言"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么?青竹虽朽,犹可化作灶膛里的一缕暖意。
节前好友约着小聚,婉拒间忽闻对方恍然:"姐说得是,我竟忘了《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训诫。"语毕即驱车返乡。这倒令我想起王纪琼院长的箴言,他说家族能量如《周易》中的阴阳流转,上承父母恩泽,下启子孙福荫。当年读《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时尚未彻悟,而今在碎砖竹架间,方知孝道原是这般具象。
码齐最后一方砖时,父亲布满沟壑的脸上绽开笑意,恍如幼时送我远行那日的朝阳。忽然懂得这些碎砖何尝不是岁月的舍利,那朽竹分明是牵挂的图腾。韩愈《谁氏子》诗云"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而我们何其有幸,尚能在这方庭院里,将碎砖垒作孝经的注脚。
归程时老父开着他的老年车送至街上打车,上车后远远地看见老父亲还佝偻着身躯站在太阳底下……
忽然想起《二十四孝》里的"怀橘遗亲",今人虽不必效古人之形,然其神髓仍在——所谓孝道,不过是把老人眼里的珍宝,也当作自己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