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开端》这部少有的国产剧,简单一句话点评就是:感觉要是国产剧都能做到这个水平乃至以上,我们就不必每天都哀叹外国的月亮特别圆了。
尽管我还没来得及完整仔细地看完,但前期的细节铺垫,中期的平凡真实的故事,点到为止而真实可信的人物及其感情线,都一直给我极好的观感。现在就差把最后解谜和破局的结局看完了——尽管基本上已经被剧透得差不多了~
而走到剧外,我所能看到的也是一片喜人的景象:
过往,一部烂剧往往只会引来全网的吐槽(甚至忽略),争辩的人也只有旗帜分明的两方:水军和一般人。而在《开端》的评论区,除了水军,还有大量认真分析和考虑剧情,以及大声说出自己为什么爱这部剧,缺点又在哪里,各家意见各不相同的可爱网友。仔细翻翻,有让人读了马上就能共情的,有读完涨了知识的,也有意味深长的,还有读完会心一笑的,可谓是百花齐放。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要剧的质量够好,那些“不垃圾”的观众自然会出来发声。尽管因为他们“不垃圾”,往往对剧的评论也会比较严格。而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是能让剧作往好的方面发展的重要契机。至少,写故事的人知道真正的观众都需要些什么,而不是每天都看着饭圈和云观众的指指点点,更不要说水军互带节奏,混淆视听,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了。
这也让我想起《雄狮少年》的评论区。除了真正因为某些原因怒不可遏的观众之外,绝大部分跟着一起骂的是水军,而另一部分跟着一起吹的,却也非常有水军的嫌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评论区里,来来去去只有相同观点的相同描述方式,以及大段的复制粘贴、带节奏、尬黑和尬吹等等。反而那些真正考究的、认真思考的、设法表达的视频或评论,都被深深埋在底层。
退一步说,普通观众确实容易被带有强烈情绪的意见所裹挟,而进一步说,剧方对此种情形近似不管不问或是无辜(而有点降智)的态度也让人觉得,那些阴谋论家们说不定还真说对了:即使水军不是资方自己买的,那么被带节奏的破绽也肯定是资方故意露的。
毕竟,抛开别的不说,商业电影的本质,也是资本的产物而已。
所以对于大部分电影,不管观感好不好,对于针对电影的好评差评,几乎都不值一驳。
一如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所说:这都不是电影,只是主题公园。
在这里,我的理解也许和老爷子的本意还不一样。我的理解是,现在这些拍出来的电影,根本不是为了从电影本身去传达什么,而是单纯以电影的形态(而不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并期待着二创、同人、周边、流量等方面的收益。比如被直接批评的漫威电影,它原本就是一个深度粉丝奉献给所有漫威爱好者以及漫威之父的情书,无论它拍出来的电影是不是艺术品,但它都以电影的方式传达了、分享了这份热爱和快乐。而这份深情,连我这个原本的纯路人都曾为之数次动容。因此,它也许不是那种能在多年后依然被反复解读、学习的艺术品,却的确造出了一个粉丝狂欢的美好乐园,从而带来丰厚的收益。
在这里,我不认为拍电影求收益有什么问题。毕竟,能让这个角色的形象周边卖个好价钱,前提就是要能够把角色塑造好;而为了塑造好一个角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不可能少。再说了,对于一些叫好叫座的电影,我们总不会忘了加上一句“以极小的成本换来极大的收益”,说明我们本身也是有把收益的高低当做对电影的其中一种评价标准的,那么拍摄方按照这种标准来进行拍摄,也是无可厚非。
也就是说,无论大家对这种电影的好评差评,都根本不会影响到资方拍摄的方式,甚至资方还会通过操纵大家的对立,让更多人因为好奇而进入影院去看(当然在国内的话更多人会等待网盘资源就是了),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最终形成票房大赚的结果,从而去盖住真正批判的声音。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即使是烂片,只要有票房的遮羞布,资方就敢继续拍。王晶导演深谙此道,甚至早就把其中规律把玩得炉火纯青。好片烂片他都拍过,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赚钱,然后用这些钱去让电影新秀们更好地发展。所以,他也根本不在乎观影者到底如何评判。
也因此,我早已对任何人的电影评论都毫无感觉,只喜欢去看看那些“过度解读”的创作者——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懂,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过度解读,但至少,他们是真正享受这部电影,或是这个乐园的那一批人。
也因此,我才会对《开端》的评论区感到欣喜和感动。因为看起来,所有人都乐在其中:不管这部剧算不算艺术品,它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乐园。而这样的乐园,资方乐意继续拍,观众也乐意继续玩,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Day543-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