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感觉到没有,不知不觉地这时间线就来到了大清王朝,而且这个“过渡”章节着实有点突兀,居然整出了一部武侠小说,和老衲我对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一贯采用的严谨区分态度有点小冲突哈!
还有一点,这个明朝时间线的几个章节,是不是感觉有点怪怪的,先整了个“大脚”,在大家都感觉要说马皇后的时候,突然笔风急转,竟然扯起了“缠足”话题;然后文的、武的整了一大通;在大家刚有点适应的时候,又冒出来个“特殊”行业,反正就是没有宫廷那点事儿,乱得够可以哈!
看来你这妖僧能熬过明朝时间线挺不容易哈,再一看你清朝的开篇之作,竟然引用了武侠小说,不用猜,这个清朝看来也是避开宫廷部分,要走江湖和民间路线了。
老那只能抱歉地说,正好猜反了!
和明朝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整个清朝时间线,老衲大部分时间会很猥琐地“蹲”在后宫那嘎达。
理由那是再简单不过了,若论女人主题,试问历朝历代哪个能比咱们大清帝国的后宫更卖座,一开始满屏幕的太后老佛爷,热度还没退呢,又蹦出个大眼格格,可能觉得不够劲儿,顺便捎带了一个香香公主,就连一个纯龙套的容嬷嬷都能出乎意料地大红大紫。
西宫太后戏暂且不说,以老衲我的胃口,那个格格戏实在是消化不了,说实话除了偷瞄了几眼那个香香,其他的一集都没看,在学生寒暑假疯狂重播的高峰期,我也只看看《西游记》、《纪晓岚》之类的,可能是胃不好的原因吧!
唠到这貌似基本明摆着了,你这妖僧鬼鬼祟祟地混进大清后宫,格格啥的还不感冒,看来这是要对太后老佛爷下手呀!
若论这位西太后,那绝对是重量级女一号,霸屏了整个大清帝国后半场,但是各位先别着急,前半场好像也有小惊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慈禧太后的绝对垄断的局面被悄悄打破了,因为突然又蹦出来个太后,芳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有点拗口是不,那就来点俗的
——孝庄文皇后!
其实这个孝庄原来是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拨的,别说和那个大名鼎鼎的西太后去比,论知名度,她连被迫宣布退位的末代隆裕太后还有那个伪满洲国的婉容皇后都不如,这咋还突然成精了呢?
究其原因,要归功于近年来经常爆火的清宫戏和秘史戏。
如果老衲没记错的话,孝庄第一次大规模露脸,是在那部曾经创造收视神话的帝王剧中,就是“真想再活五百年”的那部(都懂吧)。本来描写千古一帝的大制作,这可倒好,让一个老太太“霸屏”了一大半,不论真的假的杜撰的传说的,一股脑都“糊”到了老太太身上,严格地说,这哪是千古一帝呀,简直就是“千古太皇太后”,难道想当一个好皇帝,先得会当“好孙子”不成?
这也就罢了,可能制作方也有苦衷,咋说都是集数越多版权费越高嘛,绞尽脑汁多凑点戏份,大家都能多赚点。可没想到的是,后来居然一发不可收拾,没过几年这位孝庄居然独立成篇,混成女一号了,这下也不只是“奶奶带孙子”的戏份了,直接从妙龄少女开始走起......
至于剧名嘛,不用说的太明白吧,咋说老衲也是律师,这种容易起纠纷的事,少说为妙,提示一下,就是挺火的叫“秘史”的那个,应该都懂吧,可能还看过呢。
看你这妖僧的口气,好像对这位孝庄颇为不屑哈,咋说也辅佐了三位皇帝,再说戏剧形象适度的夸张和嫁接不也是常用套路嘛,有那么不堪吗?
是这么个理儿哈,看来只在那吐槽戏剧作品貌似力度不够了,毕竟咱这部作品是历史随笔,不能轻易被资本方用来赚钱的戏剧作品给挟制住,咱们回到正轨上来,先抛开孝庄的文书学艺术形象不谈,重点掰扯一下这位突然窜红的大清太后的历史形象问题。
要说这位主打大清帝国前半场的孝庄太后,用老衲的穿透大法视角来看,其实重点相当地突出,总结起来就两个字
——躺赢!!!
先从上位之路开始说起。
十几岁的孝庄能够进入清国后宫的原因,又是那个千年老梗
——政治联姻。
当时的女真虽然横扫东北亚,但是对付蒙古各部时还是相当吃力,特别是科尔沁部,基本没捞到便宜,所以才有满蒙和亲的大策略,这个骨头最硬的科尔沁部自然是重点拉拢(和亲)的对象,孝庄正是科尔沁贝勒之女。
娘家挺牛掰呀,连爱新觉罗家族都啃不动,靠嘎亲家来维持局面,看来这小媳妇在婆家肯定直起腰板走路呀,很豪横的那种。
情况确实是这么个情况,但是和孝庄无关,她顶多算是女九号的裸替。
最开始入驻沈阳故宫的其实是孝庄的姑姑,也就是皇太极的大福晋,因为她姑姑身体不好未能生育的原因,科尔沁部又把孝庄“打包”邮到了沈阳,成了侧福晋。
有点“赠品”的意思哈!不过“侧”的也行,只要能得势,暂时的名份不重要。
有点想得太美了,不知是什么原因,皇太极连正眼都不愿意看孝庄一眼,讽刺的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比她晚入宫好几年,还是二婚,皇太极却倍加宠爱,两人就差粘在一起了,上哪说理去!
这种局面,按照当前流行语就是“打酱油的”,引用某圈的说法,这是妥妥的龙套和替身,照此发展,这位孝庄大概率是要住冷宫睡凉炕的,可能吃的还没有横店群众演员的盒饭香呢!
历史真正的魅力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啥都能推导出来,那不成了数学了吗。
有谁能想到,这个自己老头子都不愿意多瞅两眼的深宫怨妇,最后竟然上了天了,皇太后、太皇太后当了个遍,如此任性,这要让刘嫖和陈阿娇那娘两知道了,都恨不得从坟里蹦出来掐死她(详见第11章:宫廷玉液酒),有时候这人比人,真的能气死人呀!
哦,这么励志!这位孝庄有啥独门秘籍吗?
其实没那么神叨,结合老衲“历史和现代何其相似”的观点,现代不是有“躺平、躺赢、赢麻了”之类的流行词儿吗,这位孝庄,就是标准的——躺赢,而且不止赢了一次,真的都快“麻”了!
第一次躺赢就是顺治上位。
皇太极是怎么嗝屁的历来学术界就争论不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非正常死亡,俗称“暴毙”,本来好好的,突然就流鼻血,还得拿盆接着,好不容易控制了,好好睡一觉吧,结果再也没有醒过来。
当然了,这位的死因和本书的主旨关系不大,略提一嘴即可,真正出彩的是,这下皇位空出来了,还没有遗嘱,够资格上位的还整了一大堆,而且都不是空架子,妥妥的实力派,至少掌握一个旗的兵力,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豪格和多尔衮。
按照一般经验,这昏天黑地血雨腥风貌似跑不了了,史学界通常称之为“萧墙之乱”,而且这种事历史上也见怪不怪,什么玄武门惨案(李世民)、永乐靖难(朱棣).....反正参考案例有很多,就看这个新晋的爱新觉罗皇族参考哪个剧本了。
可结果呢?
应该说大跌眼镜,两大实力派多尔衮和豪格,再加上掌握实权的各旗旗主一顿商议,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把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推”上了皇位,这个字还没认全的小孩名叫“爱新觉罗.福临”,史称:顺治帝。
这个女真后金政权游猎出身,打仗起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八旗军户制度,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头脑简单、嗜血好斗那一拨儿的,这涉及到皇权问题,怎么比那些号称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原政权还要“文明”呢?
当然学术界有一套听起来相当合理的说法,说是为了避免八旗之间的内斗,而且各方势力谁也没有绝对胜算,才选了一个各方都能勉强接受的人选。
虽然我对学术界向来是尊重态度,很多论点经常采用不站队不评价的手法另辟蹊径,但是老衲在避无可避的时候,下手还是比较狠的,前面章节各位也应该见识过,某些馆藏正典,也让老衲给整的稀碎。
何为妖,反常即为妖!
一向打打杀杀嗜血成性的八旗辫子兵,突然在那顾全大局共建和谐社会了,用脚趾头去想,是不是很反常?
还有“胜算”这一说法,这帮八旗军貌似很多时候打的都是没有啥胜算的仗吧,连南边的庞然大物明朝都敢打,内斗的胆子都没有了?没有哪个旗敢说比明朝关宁铁骑还厉害吧!再说当年的李世民和朱棣,一开始就有绝对胜算吗?
看来这个顺治“上位”之路还是蛮有料的,老衲会在本章结尾小番外的部分单独和大家交流一下,现在镜头转回到本章躺赢的那位女一号身上。
当时的小毛孩子福临估计对这个皇帝宝座没啥感觉,可能觉得撒尿都不太方便呢!那么,这次事件最大的赢家是谁呢?
还用问吗,最大的赢家就是福临他妈
——孝庄!
赢家,是肯定的了,关键是怎么赢的?
是吕雉那款?
还是刘娥那款?
或者自己个整出个什么新款?
都不是。
整个顺治接位事件自始至终,这位孝庄皇后都一直在那懵逼呢,别被那些戏说给忽悠了,什么参加密谋,什么施展魅力....,都是扯淡,一个连自己老头子都不愿意正眼瞅一下的边缘嫔妃,那些个旗主会拿你当盘菜?何况当时孝庄大概率是“睡凉炕”呢,就算想找她密谋一下,估计还嫌屋子冷呢!
有史以来若论这太后上位之路最轻松的,恐怕没人能比这位孝庄太后,天上掉馅饼估计都盖不住,这是天上掉披萨呀,还是必胜客的呢!
啥是“躺赢”,这就是!!!
可喜可贺呀,恭喜孝庄皇太后成功吃到“披萨”,刀叉还会用吗?
别急,这才只是开始,高潮还没到呢!
第二次躺赢就是入主中原。
如果说第一个“饼”是多尔衮加上各旗旗主联合奉送的,那么这第二个“饼”就是李自成亲自奉上,还是张货真价实的“大饼”。
前面章节也说过了,李自成把崇祯帝给逼得煤山上吊,顺道断了吴三桂的后方,把这个明朝最后精锐的统帅也给逼到了多尔衮那一边,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和八旗军强强联手,那点农民军怎么可能是对手呢,李自成匆忙滴过了几天皇帝瘾,就拍屁股溜走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换成了多尔衮。
但是好像不够准确,多尔衮只是临时过渡了一下,最后北京真正的主人是从沈阳大举搬迁过来的顺治皇帝,也就是那个小学还没毕业的福临。这回可是真正的鸟枪换炮,虽然年号还叫顺治,地盘可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马上就要研究君临天下这个议题了!
基本不用问,陪同顺治帝一起进京的,肯定还有那位新晋的孝庄太后,而且也不再是东北小天后,马上就会变成整个天下真正的太后!
唉呀妈呀!赢了一次还不够,这还变本加厉了,生了个儿子就能步步稳赢,有点过分哈!老衲都想变成女人尝尝躺赢的滋味,只要能让我连赢,多生几个都行。
不知各位注意没有,这里面还有一个反常之处,就算当初多尔衮是暂时妥协推举顺治上位,那么这次凭借入关和拿下北京的威望,完全可以弄掉孝庄和福临那娘两,况且这时候已经没有豪格那样势均力敌的对手了,完全没有障碍,可是最后还是隆重地请母子两个进京,这里面应该是有料的,咱们像上文一样,集中到本章番外部分交流一下。
第三次躺赢是在“戏”里。
和皇太极一样,顺治帝的嗝屁之路也是扑朔迷离云山雾罩,甚至史学界连他是死了还是出家了都没搞清,不过老衲没那个雅兴去掰扯这个,咱们直接正式进入康熙时代。
皇帝换了,多尔衮也早就领了盒饭,貌似好像改天换地物是人非了哈!
别太早定论,有一位老熟人还在,身板还挺硬实呢,不愧是蒙古牧民血统呀,那就是孝庄,现在得叫“太皇太后”了!
不知是没赢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位孝庄还越老越成精,史书和正规渠道不给机会,没关系,文学艺术界需要我呀!那部当年收视率火爆的大制作(都懂吧),某种程度上说,在戏中恐怕那个想“再活五百年”的不是那位康熙,而是这位太皇太后,因为好像还没赢够呢!
看口气老衲好像又要发飙,那就别端着了,那部脍炙人口的大制作,包括后来的那个什么“秘史”,扯得都有点太过了。
也不用搬出什么“唯正史论”或者对“戏说”的现象一顿吐槽,那样有点太能装,还容易得罪背后的资本,咱们这回采用反证法试一试效果。
四大顾命大臣相互倾轧内斗,甚至苏克萨哈都被鳌拜干掉的时候,作为皇帝的康熙年纪尚幼,不发表意见还算正常,那么,你这号称辅政的太皇太后干什么去了?
鳌拜咄咄逼人,根本不把少年康熙放在眼里的时候,就算不提辅政的太皇太后那个茬儿,孙子让人欺负成那熊样,你这当奶奶的干什么去了?最后你那小孙子涉险怒擒鳌拜的时候,当奶奶的帮忙了吗?
平西王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压根没有把嘴上没毛的康熙放在眼里还有情可原,这咋连历经三朝的孝庄都能无视呢?是吴三桂胆子太大还是这个太皇太后原本就没啥存在感呢?而且这时候蒙古察哈尔部也跟着造反凑热闹,作为蒙古出身的孝庄,在老家那块人缘也这么差吗?
这只是针对那部大制作来说的,至于那部“秘史”嘛,老衲好像连提问的兴致没有,那就先掰扯至此吧,毕竟涉及现代诸多因素,不能太过。
现在来点番外篇吧,咋说前文也预告了,不能说话不算数。
从顺治上位,到母子进京,这里面的诸多不合常理之处,其实不用在那引经据典对比分析啥的,用老衲的穿透大法其实一句话就能搞定。
老规矩,收起小桌板,系好安全带。
福临大概率是多尔衮的儿子!!!
这样就能轻松解释为什么嗜血好斗的女真战斗民族,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突然就顾全大局了,不是多尔衮立地成佛,而是他应该知道福临是他和孝庄的儿子。
好像说服力差那么一丢丢哈,为了避免内斗血流成河,佛系一下,大局一下怎么就不行了?
好吧,那就往后看,多尔衮浴血拼杀拿下北京城以后,论实力,论威望,整个大清无人能望其项背,而且当初的劲敌也都被他解决消化掉了,这时的多尔衮,完全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什么还是迎接那娘两进京呢?
最好的解释就是,进京的福临是他的亲儿子,至于那个太后嘛,算是以监护人身份陪同吧,毕竟福临还没有成年。
估计有的看官会一脸不屑,你以为是民间过家家呢,那是皇家,想和嫂子偷情,那是闹着玩呢吗,你当深宫后院,还有那些太监侍卫都是摆设吗?
有点道理哈,不过老衲想提醒各位一下,福临出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是皇宫不假,但是,那是——沈阳故宫!
不知各位是否去过沈阳故宫,老衲倒是参观了一番,说实话,后宫嫔妃集中居住的区域,和一个大一点的四合院差不多,有点像早些年间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大院......
这么说吧,串个门、幽个会啥的(都懂的),还是挺方便的!
各位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亲身感受一下。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
北京!北京!
(摘自汪峰摇滚单曲——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