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好课是五年级书法课《口字底》,一位来自重庆的长相平平的男老师带来,但课堂却一步一步,从平实走向惊艳。他带着孩子们,读蔡邕的《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在古琴伴奏下,似乎周遭都安静下来。
接着欧阳询智能体出场了,“欧阳询”和大家打招呼:“南外文华学校的孩子们大家好!……我匆忙出门,有几个字没有写完,请同学们帮我写完吧。”课件出示几个不完整的字:宫、唐、若、居、营、右,都缺少了“口”字底部分,于是顺势进入课程: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学习单1上补上缺少的口字底。
写完后切换到实物投影仪,和同学们一起点评,请同学们对比写出来的作业,得出“口字底”的书写要领:
写得小;
写得扁
上宽下窄横出头
除此之外,观察欧阳老师的字,还注意了轻重缓急。
和学生探讨完口字底的书写要领后,进入单字练习“后”。首先一起分析“后”字除口字底外其他三笔的书写要点,平撇、竖撇的区别,横要写得长等。课件里展示了老师书写过程视频,学生练习单字时,书写视频循环播放四五次,停止后学生也书写完毕。
再次切换至投影仪,一起点评书写情况,巩固并强化书写要点。
接着进入一个文化理解的环节:后起之秀,天王天后。这两个“后”的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古代书写时有区别?从“后起之秀”的甲骨文字形分析,拖拽着一条绳子,当然会落后,后起之秀的“后”有后来、先后的意思。天王天后从古语中“发号施令者,后也”,得出“领袖、至尊”意思。明白两个“后”的区别,知道在书法书写时不能弄错,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基于单纯书写练习之上的提升,也许学生以后不会有太多书写机会,但这一节课讲过的两个“后”的意思区别,他们会记一辈子。
我以为课到此就结束了,结果进入第二个环节“善”的单字练习。
和之前一样,伴随着老师的示范小微课,孩子练习“善”字。同伴间互相点评,写得好还可以击掌(这就是男老师特别之处,在女老师的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
AI在这里又出现了,除了欧阳询智能体,老师把学生的一个“善”字传到“豆包”,让豆包评价写得如何,这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我当即把我的作业放进豆包,也得到一段比较中性的评价。
除了单字练习,课件里出现了课程育人环节,四个成语补齐汉字。
与人为“善”,择“善”而行,积“善”成德,尽“善”尽美。
老师准备了印刷好的缺少了“善”字的宣纸成语,请同学补齐,作为本节课伯最终作业。这当然完成得很快,关键是他的展示又很AI。他把学生的作品拍摄了几张,放入了3D效果的“线上展厅”,类似我们装修效果图,让孩子们的作品变成了“求真向善”云上主题展览。
总结部分,他结合育人,完成了学科育人的任务:希望同学们求真,崇善,唯美,向上等。
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又感觉南山在这一方面,落伍了,我们学校作为条件一般的学校,又落伍了。还是要出去多学习,不学习如同井底之蛙,眼界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