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往办公室走,一群人围在了一起。看到一个家长在,就没多留心,以为是家长给孩子送东西。回到办公室,看着外面围的人越来越多,觉得不太对劲,问了一个女孩子发生了什么。这个女孩子说:“两个男生因为课间有小摩擦,高一点的男生把矮一点的男生按在座位上,说了几句狠话。矮个子男孩受了委屈,于是便联系了家长。家长来了之后就找到高个子男孩,威胁、警告还做了过激行为。”
听完便觉得这事不好弄,孩子的问题家长参与并有了行动,怎样都说不过去。于是便想起了今早同事跟我说起的事——她要去另一个同事家登门道歉。昨天傍晚,同事们的小孩饭后都爱到学校的沙池玩耍,她的女儿彤和另一个小一点的孩子起了争执,导致那个孩子抓起一把沙子先丢在了她女儿身上。能想象到那个画面,肯定是你来我往,谁也不示弱,相互扔沙子。不过,她的女儿彤大一些,便收了手,自己把身上的沙子拍得干干净净。另一个女孩子哭个不停,引得她的奶奶跑了过来,看到自己孙女又在哭又满身是沙子,便大发脾气,狠狠骂了彤。
同事觉得还是不好意思,就准备登门道歉。也是孩子间的矛盾,但是家长的参与让即便是同事、朋友甚至是亲人之间,都会使矛盾升级,甚至不可调和。而有时跟母亲谈起育儿的问题,母亲总会说:“以前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要是把我们叫到学校去,不管是谁的问题,先拎着自己的孩子一顿骂,严重的甚至一顿打。教训完再给老师赔礼道歉,给老师添麻烦了。”我也跟母亲开玩笑:“现在的孩子都金贵得很,我们老师是弱势群体,家长来了都能对老师凶上几句。”母亲总觉得不理解,为什么老师的话不管用了。
我便跟母亲说:“去年萌崽刚上幼儿园,被同学咬了手指头,你还记得你当时的反应吗?”母亲笑笑没说话,因为当时的她,得知了消息立刻就想冲到幼儿园质问老师,找这个家长的麻烦,甚至还用上了“要跟他拼命”这样的说辞。别说母亲,我当时也是气愤,很多天都觉得难以入眠,一想起来就想发信息问问老师怎么就没注意到,没及时制止。
不过为人师表仅存的理智,在我家另一位家长——医生,再三确认孩子没事之后,便偃旗息鼓,也没有去追究了。
到了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快一年了,只要不是伤筋动骨的大问题,小小的与同学间的矛盾都能坦然接受。只不过有时候也很迷茫,她要是真受了欺负怎么办?我们都不在她身边,不能立刻保护她,她会多么无助。有时候萌生让她去学武术、学空手道等保护自己,强身健体的想法。我能控制我自己孩子的行为,可是我左右不了其他人的行为。
所以,还是强大自身吧!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理性分析问题;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勇敢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