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四步模型: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这个框架不仅教我们如何培养新习惯,还揭示了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有趣的见解。
罗列出了一些已然由四部模型证实的经验教训(以及一些常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这个模型在描述人类行为时帮助极大,且用途广泛。一旦你理解了这个模型,你会在任何地方看到有关它的例证。
意识先于欲望。当你赋予提示一定意义之后,就会产生渴求。你的大脑会构造一种情绪或感觉来描述你的现状,这意味着渴求只会产生于你发现机会之后。
幸福即无欲。当你观察到提示,但不想改变你的现状时,说明你安于现状。幸福无关获得快乐(乐趣或满足),而事关欲望缺失。当你没有体验不同感受的冲动时,幸福就会到来。幸福就是你安于现状,不想做任何改变的状态。
然而,幸福转瞬即逝,因为你总会生出新的欲望。正如卡德(Caed Budris)所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当。”同样,痛苦则是渴望改变现状与改变得以实现那一刻之间的空当。
我们追寻的是快乐的理念。我们寻求我们脑海中产生的快乐影像。在采取行动时,我们并不知道获得这个影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不能确定它是否会令我们愉悦)。满足感只有在事发之后才会出现。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Victor Frankl)说,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随而来。他一语中的。欲望是用来追求的,快乐则是行动的结果。
当你不把你的观察结果转化为问题时,你就能实现心态平和。任何行为的第一步都是观察。你会注意到一个提示、一点信息、一个事件。如果你不想对你所观察到的事情采取行动,那么你是平静的。
渴求是想有所作为。观察未引发渴求说明你没有认识到需要有所作为。你的欲望没有泛滥,你不渴望改变现状,你的头脑不会构想出问题让你去解决,你只是在观察着,无动于衷。
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尼采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这个说法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事实:如果你的动机和欲望足够强大(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行动),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渴求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即使阻力巨大。
好奇总比头脑灵活好。积极向上和好奇比头脑灵活更重要,因为它们会引发行动,头脑灵活永远不会独自产生结果,因为它不会让你采取行动。产生行为的是欲望,而不是智力。纳瓦尔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
情绪驱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决定都是一个情绪性的决定。不管你采取行动的逻辑上的理由是什么,你只会因为情绪而感受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事实上,大脑情绪中心受损的人可以列出许多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始终不会真正采取行动,因为他们缺乏情感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渴求先于反应——先有感觉,然后才有行动。
只有在经历了情绪后,我们才能变得理性和有逻辑。大脑的主模式是感觉,次模式是思考。我们的第一反应——大脑中快速、无意识的部分——是针对感觉和预期而优化的。我们的次一级反应——大脑中缓慢、有意识的部分——是“思考”的部分。
心理学家将上述过程区分为系统1(感觉和快速判断)与系统2(理性分析)——感觉在先(系统1),理性只在随后介入(系统2)。当两者协同一致时,会发挥极佳作用,但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合逻辑、感情用事的后果。
你的反应倾向于跟随你的情绪。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源于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东西。两个人可以注意到相同的一组事实,但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各自独有的情感过滤器会分别处理这些事实。这就是诉诸情感通常比诉诸理性更有力量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话题让某人感到情绪激动,他们很少会对数据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给明智的决策造成较大威胁。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认为合理的反应是对他们有利,即满足他们欲望的那一个。从更加中立的情感立场来处理一个问题,可以让你的反应基于数据而不是情感。
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求。这也是一个人所有进步的源泉。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你采取行动。想得到更多的欲念驱使着人们寻求改进,开发新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内心涌动着渴求,意味着我们不满足,因此动力十足。
没有渴求,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你的行为揭示了你有多想要某种东西。如果你一直在说要尽快做某件事,但你迟迟不动,那就说明你并不真想要它。是时候正视自己的内心了,你的行为揭示了你真正的动机。
奖励是牺牲的另一面。反应(牺牲能量)总是先于奖励(收集资源)。“跑步者的愉悦感”是在运动量超过一定程度后的体验,只有在消耗掉一定能量后,奖励才会到来。
自我控制很难做到,因为它不令人愉悦。奖励是让你的渴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使得自我控制难以起效,因为我们的欲望通常只能被抑制而不会被根除。抵制诱惑并不能满足你的渴求,你只会忽略诱惑,打通让渴求穿过的通道。自我控制要求你释放欲望而不是满足欲望。
我们的期望决定了我们的满意度。我们的渴求与所得之间的差距,决定了我们采取行动后获得了多大程度上的满足感。如果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差距是正面的(惊喜),那么我们将来重复一种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是负面的(失望和沮丧),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做。
例如,如果你期望得到10美元但得到了100美元,你感觉棒极了;如果你期望得到100美元却只得到10美元,你会深感失望。你的期望会影响你的满意度。期望过高,结果令人失望;期望过低,结果让人惊喜。当期望和所得大致相同时,你会感到满意。
满意=喜欢-想要
这就是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eneca)的名言“贫穷并不是太少,而是想要更多”所蕴含的智慧。假如你想要的远超你能得到的,你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你总是把重心放在问题上,而不是解决方案上。
幸福是相对的。当我第一次开始公开分享我的作品时,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获得了1000名订阅用户。当我到达那座里程碑时,我告诉了我的父母和女朋友。我们为此举行了庆祝活动。我异常激动,兴致勃勃。几年后,我意识到每天都有1000人订阅。然而我根本没想过告诉任何人,感觉这很平常。我此时所获比以前多了90倍,但我并没有感觉多高兴。过了几天我才意识到,我居然没有庆祝几年前还像是白日梦的成就,这是多么荒谬。
失败的痛苦与期望的高度正相关。当欲望很强烈时,结果不符合要求会令人感到痛苦。你一开始并不惦记的东西,得不到也无所谓,但得不到你日思夜想的东西会让你备受打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我不想抱有太大的希望。”
行为前后都有感觉。在行动之前,有一种感觉在激励你行动,那就是渴求;行动之后,有一种感觉教导你在未来重复这个动作,那就是奖励。
提示>渴求(感觉)>反应>奖励(感觉)
我们的感受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影响我们的感受。
欲望负责点火,快乐保持烈火持续燃烧。想要和喜欢是行为的两大驱动力。假如它不值得要,你没有理由去做。欲望和渴求启动一种行为,但是假如你体会不到快感,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做。快乐和满足给予一种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觉有动力会让你行动起来,成就感则促使你不断重复那种行为。
希望随着体验的加深而消退,最终为接纳所取代。一个机会初现时,人们对各种可能性充满期待。你的期望(渴求)完全基于许诺。一个机会第二次出现时,你的期望基于现实。你开始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的,你的希望逐渐被替换为更准确地预测和接受可能的结果。
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抓住最新的快速致富或减肥方式的原因之一。新方式带来了希望,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可以敞开来想象。新策略似乎比旧策略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有无限的希望。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指出的:“青年容易受骗,因为希望之火会迅速燃起。”也许这可以修改为:“青年容易受骗,因为他们唯有希望。”因缺乏现实经验,可以放飞期望。一开始,希望是你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