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小心翼翼地跟我说:"妈妈跟你说一件事,你别生气,我当值日组长把指读棒拍断了。"
原来做眼保健操时,她反复提醒躲在桌下玩闹的同学,可对方完全不理会,再三提醒无果,女儿手上的指读用力的拍在桌子上,断了。
听着女儿的描述,我心里猛地一震——这不就是我和她的日常吗?当她磨蹭拖拉时,我也会从耐心提醒,到忍不住提高音量,最后陷入愤怒的循环。
原来我们都困在同一个思维陷阱里:当反复沟通得不到回应时,就用情绪表达自己的无力。而这种无力感,竟在亲子间悄然传递。
这次我没责怪她,而是抱住这个委屈的小人儿:"一直被无视肯定特别委屈吧?妈妈教你个不生气的小魔法——先深呼吸,心里默数5个数,再开口说话。"
突然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我们总希望孩子学会温和沟通,却忘了自己也是需要练习的"学生"。
从今天起,试着把"你必须听我的"换成"你觉得怎么做更好",把愤怒的催促变成好奇的提问。毕竟,比起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用平和的力量解决问题,也教会自己重新找回温柔沟通的能力。
成长,是孩子和父母的双向奔赴。你们有没有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