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董仲蠡的《教育的力量》,只觉激情澎湃、胸臆霍开。他讲了当前社会对教育的看法和存在的一些怪现象。社会上,底层人士倾向于“读书无用论”,热衷传播上学不如打工的思潮;另一方面高于底层的阶层(包括中层、中下层)是“读书功利化”思想愈演愈烈。一方面是滋生没有知识的愚氓,一方面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情况不扭转,将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很快就会蔓延为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悲哀。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升学、找到好工作、更好地在社会立足吗?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应该说,这些只是读书的附带品,而绝不该是目标和目的。这些应该是读书到一定层次,自然而然发生的、跟随的,所谓“实至而名归。”如果仅是这样,那些在抗战中,为日本人充当翻译官的中国人有什么错?他们都是父母精心培养的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孩子,努力学习才当上了翻译、成为了汉奸。所以说,一个人功利地读书没有错,但仅仅功利性地读书、不谈国家、民族、就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西方哲学史上三大问:我是谁、我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明白这三个问题,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怎么找到?就是在学习中找、在浩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找,在这个学习、思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能活得不卑微、不懵懵懂懂,到临死之前还不知道自己来人世一场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年母亲,我也曾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名校,对于诗词歌赋、插花、茶道毫无兴趣,统统是耽误时间。当孩子进入大学、斗志松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文凭未必有文化,十年寒窗未必就知道人生前进的方向。
董仲蠡讲到访问日本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日本的大学教学生茶艺、花艺,中方的一位老师就问: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日本老师认真地说:修心。
是啊!我们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用”上,教授的东西能不能提分是衡量教育好不好的唯一尺子。哪里还有时间注意被教育者的灵魂、思想的塑造?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内心,那么他拥有的技术再完美,也仅仅是个空心人,一个残次品。
董仲蠡最后讲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目标,我一向认为是圣人的标准,对一般人可以说太高。但通过他这番震人发聩的演讲,我认识到自己的狭隘、浅陋。这为什么不能当作我们的教育目标?目标高远,才有可能“取乎上得其中”。虽然培养出的圣人寥寥无几,但大部分人接触了圣人之学,知道了礼义廉耻、懂得了恭俭让,那么就会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无耻之徒、少一些丧尽天良,社会的平均道德底线得以提高,无论位尊、位卑,人人都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仅仅知道索取、贪得无厌、无休无止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