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机器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帮人创作出来。以前要是有人对某部影片有“深仇大恨”,嫌我写的影评碍眼,就会在评论区说我是水军,收了剧组的红包。而现在要是有人对影片和影评不满,则直接在评论区说文章是AI写的,弄得我心情十分复杂。
不得不承认AI现在的写作水平确实很高,但我从未想过在思考和文字表达上搭它的快车,一直坚持“我手写我心”,认认真真用键盘敲出每一个字。尽管AI肯定比我写得好、写得快,但不一定比我写得有味道。作为人类,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今年清明节期间上映的冯小刚新作《向阳·花》因为讲述的是特殊人群的“励志”故事,剧情没有按传统套路编排,不符合某些人的预期,居然被怀疑剧本是AI写的,不知道原著作者虫安会作何感想?
影片中的故事来源于作者根据自己的采访笔记整理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教改往事》,里面的内容从2019年开始就在网易人间连载,当时的人工智能水平可没法跟现在比。那些动不动就拿AI说事儿的人,其实对人和机器都不了解。
考虑到电影是高于现实的艺术创作,在欣赏完电影以后,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现实,就得去追看原著。我就发现书中的现实比电影更出人意料,更不“靠谱”。要是主创人员完全依照原著来拍电影的话,能否过审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能听到真话太难,有的人不想讲,有的人不敢讲,有的人自己不讲,光指望别人讲。虽然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有能力替群众发声,但好歹也得注意尺度(完全不说肯定不行,什么都说肯定更不行,不全说往往是最佳选择),要不然就会引火烧身,自身难保。
正如这部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主角的电影,题材比较敏感,政治正确是必需的——既要忠实于原著的主体架构和精神内涵,又要对一些细节进行合理化改造,尽量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就只有像《误杀》系列片一样,把故事背景搬到东南亚去。
这也难怪影片的豆瓣评分会远低于原著,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的发挥(表达)空间实在太有限,不能尽兴而为,毫无保留;另一方面是因为电影会故意扭曲(漂白)现实,添加理想化的故事情节,减少所谓的负能量。
比如影片中的高月香(赵丽颖饰演)和黑妹(兰西雅饰演)出狱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推销保健酒的工作,却遇到了一个猥琐老板,工钱没给够,还想占便宜。但在原著中,这个工作是热心的邓警官托自己的丈夫帮她俩找的,没想到差点害了她们。
又比如在影片中,邓警官的丈夫帮助高月香和黑妹找到了一家愿意提供合作机会的品牌锁具厂,让她俩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商场推销防盗锁具。但在原著中,这个工作是她俩自己找的,还借着知名锁具品牌和锁具专家的名头去吸引更多人购买防盗锁。
在我看来,《向阳·花》这个片名就很有主旋律的意味,象征着团结和光明。影片里除了爱管犯人闲事的邓警官,其他主要角色像高月香、黑妹她们均为社会边缘人物——有不同的前科和“技能”,为了活下来,不怕把自己豁出去。
在监狱里面,她们是室友,吃住在一起,相互照应。出狱以后,她们是战友,在生活的重压下结伴同行,就算挣钱再难,也没有“重操旧业”,守住了做人的底线。
不管在监狱里面还是在监狱外面,真诚、善良的邓警官都是她们的守护神——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为她们排忧解难,寻找出路。有网友质疑邓警官的形象过于理想化,不仅和犯人打成一片,还主动借钱给她们,也不担心钱是否收得回来。
其实根据原著的描述,邓警官就是一个真心待人、真心做事的人,不搞政绩,没有官运,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儿,吃了很多不该吃的亏,好在犯人都服她的管教,听得进她说的话。影片并没有刻意拔高她的形象,反而还有所保留。在原著中,被扒窃团伙控制的黑妹是邓警官想办法救出来的,高月香确实没帮上什么忙,更没有像影片中所演的那样独闯贼窝,痛打贼首。
和那些超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相比,《向阳·花》这类影片最多只能算伪现实主义——表面上写实(模仿真实),骨子里却刻意隐藏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企图让观众信以为真。而那些颠覆现实的经典作品,却能主动揭示荒诞,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实。
所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假乱真的伪现实主义和借假修真的超现实主义完全就是两回事,差了可不止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