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叶圣陶是个教育家,一个可爱的老头,浑圆的脑袋,如同一颗剥去了果肉的荔枝核,但风骨铮铮,脸上带着笑。
我知道叶圣陶先生,除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介绍,他是《稻草人》的作者之外,那就是因为他的孙子叶兆言了,一个文笔辛辣、幽默风趣的作家。所以,当叶圣陶先生一本薄薄的小说集跳入我眼帘时,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它。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时隔多年,我发现读大学时囫囵吞枣的那些小说,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想起来就可惜。那可是我耗费了许多时日读的作品呀!竟然同水过鸭背一般。
似乎应该“重读”了。不,不应该说“重读”,毕竟当年读的也只是一两篇代表作,算不得深入。
所以,现在想再读一遍,读得广泛一些,读得细致一些。
《夜》,就是这本小集子的第一篇。说实话,读第一句的时候,就感到了不适应,仿佛是隔了几个世纪的语言,生涩得很,阻滞得很。毕竟在现代汉语发展了百年之后,语言已经变得如同哗啦啦的流水,汹涌而来。
一个字:快。
对于那种慢节奏的叙述,细腻的描摹,多少有些“不忍卒读”。但当四下沉静下来,手机的喧嚣,楼下小孩的吵闹,以及楼上脚步声,沉默之后,这篇作品就显现出它的光辉,好像旧屋里惹了尘埃的宝玉,顿时光彩夺目。
我绝非夸张。这篇小说很简单,写的是:老妇人的女儿女婿因为当教师的某些言谈、行为,被军阀突然抓去枪毙之后,她拜托弟弟去查看情况,自己则在家带着外孙等候,而等来的结果,确实是可爱的“两个”染了血,成为了“17号、18号”,老妇人终于醒悟,决心复仇,但为了唯一的“遗孤”,她隐忍着,激发出“母性”,重新再做一回“母亲”,照顾乖孙长大。
可以说,这篇小说写得十分细腻,尤其是夜色之下,老妇人的内心涌动,从最初的担惊受怕,不敢点灯,不敢让乖孙大哭,甚至教导乖孙不许姓张,要姓孙,到听到女儿女婿变成了两个数字,“17”“18”,她悲伤、晕眩、寒冷,身体飘飘浮浮的,最后化作猛兽似的的光芒,以及抱着乖孙时身上散发出的母性的热光。这一切都写得很有节制,在一波三折的情绪转变中,写出了旧时代备受压迫的女性(母性)的觉醒。
更让我惊讶的是,作品语言特别洗练。以前,我并不知道“洗练”是什么意思。但当我读到这样一篇字词音节合拍、语句干练简洁,既有细腻的细节呈现,但又不显得臃肿,既有应有的情节,又不显得累赘的作品时,我明白了,这就是:洗练。
真真如同把一张蘸满水的毛巾拧干,剩下的那种湿润感,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干净、温润、明亮、简洁。
那是一种深思熟练之后的从容不迫。
比如,同样是写唱戏声和胡琴,张爱玲的笔法是工笔,细腻地描摹,在有形的形态里,写出无形的生命喟叹。但,叶圣陶先生却写得了了几个字:
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
再比如,写人物的外貌。我们巴不得从头发丝到下巴尖,都进行描写,所以,每次我审稿时,总感觉外貌描写过于“雷dēi”(桂林话,啰嗦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写的吧:
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上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她想孩子因为受着突然的打击,红润的颜色已转成苍白,肌肉也宽松不少了。
看起来似乎不咋滴,但慢读之下,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