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原文】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
项羽于是又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东城,相随的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这时汉军骑兵追逐前来的有好几千人。项羽自己料想是不能脱身了,便对他的骑崐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不曾失败过,这才霸有了天下。但是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用兵有什么过错!今天定要一决生死,愿为你们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接连三次取胜,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
随即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杀。但汉军已将他们重重包围。项羽便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斩杀他一员将领!”就命令骑士们从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三处会合。接着项羽便大声呼喝着策马飞奔而下,汉军随即都溃败散乱,项羽就斩杀了一员汉将。
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
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
【材料解析】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进入最后阶段,刘邦以压倒性优势将项羽逼入绝境。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悲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于是拒绝乌江亭长渡他过江的建议,最后选择乌江自刎。他将失败完全归咎于天意,而非自身原因,这种错误的总结方式,是他失败的真正根源。
有人认为项羽失败是因为刚愎自用、用人不当,这些观点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这都只是看到表面。因为即便项羽得到上天眷顾战胜刘邦,即便善于纳谏,重用人才,以他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哪怕他坐稳江山,也难逃被其他人消灭的结局。
他的思维逻辑哪里出现问题呢?为什么说项羽的失败不在外部,不在自身性格而在思维?
项羽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等观点是正确的,于是在面对灌婴5000铁骑围堵时,他向28名随从骑士展示作战实力,三进三出打得汉军措手不及。表面上看,他被刘邦围困是天意,因为他个人能力没有问题。实际上,他每次遇到问题,总喜欢从外界找原因,并且用行动来证明和强化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反思问题的思维方式,就算再给项羽机会,他照样会被张邦、王邦打败。因为他的思维决定了项羽的发展上限,他不知道也永远知晓失败的底层逻辑在哪里,包括范增在内也不知道。
刘邦的成功,不是简简单单地懂得知人善用,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而是他具备独特的战略眼光和看待事物的奇特思维。
当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做汉军统帅时,面对毫无实战经验的职场小白,正常人都会拒绝,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这就好比跟随老板几十年的秘书。有一天,秘书看见老板没有司机,为了解决老板的出行问题,便给老总推荐一个从来没有开过车的小伙子当司机。我想老总再TM信任秘书,他也不会随口答应对方。再说,军事统帅可不是过家家,只要有靠谱的人推荐,刘邦就可以无脑接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刘邦无异于把自己的生死和整个汉军集团存亡当成儿戏耍。
所以笔者断定,刘邦在没有重用韩信之前,他肯定会先暗暗考察韩信,了解韩信的为人,看看他对兵法的理解程度,再时不时与韩信交流。经过多角度,多层次考察和分析,刘邦才笃定韩信极具军事天赋。虽然韩信是小白没有经验,但刘邦会感知到对方具备军事统帅的素养。真正的顶级政治家是可以辨别什么是庸才,什么是顶级人才的。这种超强的思维能力和深度认识事物的水平,是一个帝王独有的特质。
所以说,萧何成功推荐韩信,那都只是辅佐作用,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刘邦他自己。刘邦虽然没读什么书,性格随和又善于纳谏,但这并不代表他是傻子。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否则坐天下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等人。事实证明,刘邦考虑问题的能力一定是在萧何之上,他绝对不会轻易将身家性命拿到赌。
众所周知,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下属的眼光再好,他也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永远无法站在当事人或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领导或当事人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还要对风险等多种因素的把控。
前两天,我打车前往杭州大厦买东西。路上滴滴司机跟我聊起自己的经历。听说他以前是身价千万的老板,年轻的时候凭借酒水生意积累巨额家产,后来因自负自大,在很多投资决策上过于草率,最后又从巅峰跌入谷底。
比如,他说仅因为在一家饭店吃饭,感觉饭菜好吃,就认为做餐饮很赚钱,于是自己也想搞一家餐饮店。说干就干,回去后立马拿出150多万与朋友合伙开了家火锅店。他天真地以为酒水生意既然那么成功,那做餐饮也同样会成功。然而,却不了解行业与行业之间是存在壁垒的,结果不到半年亏得一塌糊涂。
曾经因为朋友的帮助,使得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千万富翁,于是便认为朋友就是财富。工作之余,就到处结交朋友,在一次聚餐上他认识一位有头有脸的大佬。你来我往,二人的关系开始熟悉起来,后来大佬向他推荐某矿产项目,希望他投资点钱一起把生意做大。他简单思考一下,觉得这个大佬既然有钱又有政府背景,便又草率答应合作,实际上这个项目是个无底洞,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半年时间,前期投入的几百万很快就用完了,面对亏损,他没有选择止损,而是继续追加该项目和其他项目。几年功夫,上千万家产慢慢被他败光,最后沦落到靠开滴滴来维持生计。
事后,我问他有哪些教训。他说两条教训:一是任何人都不可信,唯有自己才依靠;二是要坚守熟悉领域,远离陌生行业。听后,感觉挺有道理的,人在江湖确实不能随意听信他人,也确实不能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这存在很多缺陷,如果把总结的话当成人生信条,那会后患无穷。
首先,他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从穷小子成为千万富翁的,他的成功一定不是单打独斗干起来的,期间一定离不开朋友和客户的帮助,如果仅因为事业破产就彻底否定朋友和他人的价值,那显得过于偏激和狭隘。其次,"坚守熟悉领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业"的观点,也存在弊端,因为能否在某行业赚到大钱,不仅跟自身熟悉程度有关还与大环境有关系。不关注外在因素,不了解行业周期性,盲目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只会被时代洪流淹没而不知道原因。
曾经,我二叔靠开玻璃厂赚取千万身家。大家都知道玻璃厂主要靠烧煤维持。2010年左右,国家开始推行环保政策,二叔对国家政策充耳不闻,认为玻璃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产品,小到玻璃杯大到建筑物的门窗,国家不可能动玻璃厂。当时房地产正处于上升期,二叔的生意跟着水涨船高。有朋友建议他紧跟跟着时代步伐,尽快转型到其他兴新产业,不要倒行逆施,结果他不听,还不断扩建工厂。2015年左右,国家大力整治环保,对重度污染企业进行严格限制,要求他们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然而天然气的成本是煤炭的三倍,后来又赶上房地产不景气,疫情等等原因,二叔的工厂彻底破产。
这位滴滴司机秉持片面的认知理论,他不创业还好,如果再创业我想他必将又会重蹈覆辙。因为他总结的观点都暗含着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又为下一个巅峰埋下破产的伏笔。
所以说,无论是项羽对楚汉相争失败的总结,还是这位司机对创业失败的反思,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做出片面的总结,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思维逻辑。这就如同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各朝代不断从前朝失败中总结经验、规避问题,但因为没有触及封建帝制的根本弊端,始终无法跳出兴衰循环的怪圈。
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仅仅停留在总结失败的浅层现象上,而是要反思问题背后的思维逻辑。只有对思维逻辑进行深度优化,以更全面、更高维度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避免陷入"总结—犯错—再总结—再犯错"的死循环,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让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