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就像每天雷打不动的6点30分准时起床为孩子和老公做早餐,吃饭,换衣服,送孩子上学,上班……貌似我们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穿梭于相似的场景,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时间似乎变成了单调的循环,将我们困于其中。
但是我想当我们感觉自己被时间困住时,或许我们失去的可能不是自由,而是对自由的感知。当我们转念一想时,就会感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普通的日子也一直在泛着光芒。就像课间操当孩子们做完操后,在众多孩子们中万恒瑞小朋友就这样猝不及防的闯入了我的眼里。看到他我非常“惊艳”,因为我发现今天他穿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
我便快速跑到万恒瑞小朋友的身边,抚摸着他的头逗他:“咦,万恒瑞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你这双鞋子真漂亮,谁给你买的?”
“我妈妈给我买的,我很喜欢。”万恒瑞自豪地说道!
“你这双鞋子多大码的?快让我也试试!”说时迟那时快,我已经把我的鞋子脱掉了。
“好的,老师,好像是38码的,你穿多大码老师?你试试能不能穿上?”万恒瑞小朋友秒懂我的小心思并快速脱掉了他的鞋子。
穿上他的鞋子的那一刻,我感觉软软滴。虽然和我的鞋码不太一致,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和万恒瑞互穿鞋子的开心。我捏着他的小脸,笑盈盈的看着他……
所以在第三节的数学课上,除了和孩子们约定好的每天听一听课前一支歌后,我们就以“万恒瑞的新鞋子”打开话匣子开启了今天的“小李说事儿” 。 当我把万恒瑞小朋友今天穿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这件事说给大家听后,孩子们都一个个伸着头往万恒瑞的脚上看,可把万恒瑞乐坏了。他脸上傲娇的小表情已经“出卖”了他内心那无法压制的开心。
所以,我接着顺势问孩子们“你们老师穿多大码的鞋子么?虽然这是个小秘密,但你们猜一猜。孩子们,快来说一说。”
“37码,38码,39码,41码,42码……”大家七嘴八舌说道!当然不乏这中间有孩子像我们的王奕皓“皓哥”是在跟我开玩笑,调皮捣蛋地说“大码~50码。”惹的大家哄堂大笑。
“咦,难道数学老师在你们心中是这么高大威猛么?”我弱弱地问道。
“No,No,当然不是,老师在我们心里还是很柔美的,你懂的老师!”孩子们撒娇地否定。
是的,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特有的默契。我愿意倾听他们对我说出的所有真实的声音。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习惯性的喜欢和我“没大没小”。的确,作为老师一定是要从孩子中来,再到孩子们中去,成为“孩子王”的。
就在大家正猜的不亦乐乎时,张颂优小朋友“嗖”的从第二排翻过身跑到讲台上,让我毫不胜防的出现在我旁边,立马拿出她衣服口袋里的卷尺“来,老师,伸出脚,让我量一量,不就知道了。”
其实说实话,我当时是有点懵的,我没有想到张颂优这么突然,但是回过头再一想,依她的性格也只有她能够这么“豪放”这么“洒脱”这么“果敢”。所以虽然我经常在课堂上“点醒”她,但是我总说我很喜欢她,我喜欢她的性格,她这个人,她就是她。
我也很配合她,伸出脚弯下身子,她也半蹲着量起了我的脚长。“老师,量好了,大约24.8cm,主要是你穿着鞋子有误差,肯定要比光脚的长。要不,你把鞋子脱了吧,我再量量。”张颂优熟练的拉开卷尺,那动作行云流水,并且丝毫没有觉得是老师的脚,而显得不好意思。所以,我想当我们蹲下身子走到孩子们中间时,师生之间是没有那么多顾虑的。我更感谢和感动张颂优小朋友的赤诚,我想赤诚的人总会被赤诚对待。
考虑到是在课堂上,所以我没有脱掉鞋子。我让张颂优告诉大家我的脚长并记录在本子上,就在我想要再进行说明时,张颂优突然说道:“老师,我能根据你的脚长大致算出你的身高?”
“哇,真的么?你这么厉害,快点告诉大家你的方法。”我带着求知的心情期待着……
“老师,你还记得么?上周我们做过一道神探柯南调查嫌疑犯的题目,说人站立时,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比例知识来解答。”张颂优自信地说道!
“来,优优,告诉大家怎么计算,老师设你的身高为Xcm,那么X:24.8=7:1,当然老师,这肯定跟你的实力身高有一定误差,因为你的鞋子本身是有长度的。”张颂优斩钉截铁自信满满的解答着。
真的,在那一瞬间我惊叹于这个孩子的记忆,更欣赏她的果敢和智慧,我想这就是一个孩子特有的个性。这是真实的学习,更是生活中的数学。
孩子们一个个充满渴望,争先恐后地根据比例计算起来。我又问道:“那我的身高计算出来了,能不能根据鞋码和脚长的关系来计算一下我的鞋码?鞋码=脚长(cm)×2-10”。
“39.6”大家异口同声!
“孩子们,现在来说一说数学好玩不?”
“好玩又有趣,真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广啊老师。” 孩子们不禁感慨道!
我不禁想到最近我在读的褚清源先生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的理念,这本书的让人共鸣,以及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所有的感悟。的确:“当我们不再忙着赶路,不再纠缠于技术,不再纠结于考试,转向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成长的时候,则意味着教育价值重建的真正开始。这是教育的进步。”
“当我们在课堂上只顾着赶流程的时候,便赶走了课堂的灵动,赶走了课堂的文化因子赶走了对生命应有的观照;当我们在课程上只顾着赶制种类和形式的时候,便赶走了学生的需求赶走了课程的本意,赶走了最初出发时的那个初心。”
我想的确“数学教材很薄,然而教育却很厚。”作为老师我能带给孩子们的,便是我们心灵的共鸣和共识的达成。
感谢张颂优小朋友今天数学课堂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艳,我更欣赏她的灵动,她的品性,她的勇敢,她对老师的那份赤诚。
我想告诉她:“孩子,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它能指向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大胆做你自己吧!我希望你永远赤诚,永远勇敢,永远洒脱,我更祝你生命不息,枝繁叶茂。我爱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