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成君。
今天想和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认知设计》,作者是朱莉·德克森。
推荐指数:⭐⭐⭐⭐⭐ 难度系数:⭐⭐⭐
如果你曾经在一个无聊冗长的讲座中昏昏欲睡,在繁琐沉闷的网络学习中使用快进(有木有!),也许我们不是教师,培训师,但是都有可能进行演讲,销售,我们都需要了解如何将知识或信息,准确且有效的传播给他人,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就变得十分重要。
但是我挺奇怪的,既然作者擅长设计好的学习体验,一本书的阅读体验,应该也属于学习体验吧,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这本书不能全神贯注,经常跑神,我想到的原因有两点,1,对它期待太高,但毕竟不是小说,不能想着一口气引人入胜读完;2,设计也许比较符合外国友人的口味,总之我也是做了笔记,不然脑中没有清晰的脉络。好了,接下来就讲讲我的收获: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节,我会从这些章节里挑选出我认为的精华,和我的所思所想。
一,从哪里开始(从哪里开始,其实就是在问,差距在哪里,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做不到,找到他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比如我做不出一道红烧肉,你教我流程,我想说流程我懂,只是不知道怎么挑一块优质的肉而已,所以你要实现弄清楚,不会做和会做红烧肉的我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1,知识差距:比如我问你,快,8楼着火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应对8楼着火的消防知识就是你的知识差距。在学习体验设计中,我们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简单便利的途径都可以获得知识,所以我们大费周折的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需要教学习者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如果拥有知识而不会使用,就像带着武林秘籍,却手无缚鸡之力的江湖人士。
2,技能差距:拥有知识不代表拥有技能,中间还有实践的鸿沟。比如我告诉你如何做一个蛋糕,你知道了这些信息,就会做了吗?显然不会,你还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ps:当你分不清是知识还是技能差距,就问一句:不经过任何训练就能成为专家了吗?)
3,动机差距:你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我知道,道理我懂,但是...”,动机差距,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仍旧有人选择吸烟。所以这个时候,你教他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是没用的,因为导致他吸烟的,不是他的知识不够。
4,习惯差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早起早睡身体好我也知道,但是我起不来啊!
5,环境差距:当我学习了红烧肉的技能以后,有没有场地让我练习,我做了好多次总是失败,有没有人鼓励我?
6,沟通差距:“¥%#¥……&,你知道怎么挑一块优质的肉了吗?“ ,我”???“ 。这就是沟通不好,导致我没有做出一道红烧肉。
以上这些差距都有可能降低我们的学习效果,所以要识别差距,精力花在刀刃上。
二,谁是你的学习者
知识诅咒,当我们对某些事物有了相当数量的认知,会使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图片,但学习者并没有,我们要牢记,我们的学习者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警惕经验过滤,只教授我们认为重要,难的,他们可能不懂的知识,我们认为的往往是不对的,所以需要和学习者沟通,知道他们当前的水平。
一个初学者需要大量的知识架构和指导,一个高级的学习者往往更需要自主权和资源。你的学习者不会希望无聊,同样也不会希望太难。
所以我们可以问下面这些问题,更了解我们的学习者:
三,目标是什么
设定目标
学习者应该达到何种程度,我们都应该记得,考试的时候,老师划重点会说什么?这个了解就可以了,这个要掌握,这个很重要,要理解...针对不同的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和练习也是不一样的。
四,怎样保持记忆
影响记忆保留的因素有哪些?
1,是否正常,如果今天的天气明显和前几天不同,更容易引起注意。
2,对你而言很重要,如果今天刚好要出远门,你会格外留意今天的天气。
3,是不是你熟悉的格式,你知道摄氏度作为温度计的计量单位,但是不知道华氏度代表的意义,所以对你来说没用,你记不住。
4,对你有意义,比如你的工作,如果你是气象预报员。
5,信息组块更容易记忆
6,新的知识联系到旧知识越多,越能记住,什么意思呢,我们的脑子就像一个衣架,如果给你一件蓝色的毛衣,你可以放在蓝色的衣服堆,可以放在毛衣堆,可以放在上衣堆,可以联系的有很多,如果给你一件异性的衣服,你的衣柜里没有,你无处安放,随手一丢,等要找,就找不到了,因为它和别的衣服联系不起来。
7,编码和检索的环境相似,学习情景和使用情景越相似,越能够检索到学习的内容,如果你在教室里和在医院学到护理知识,在医院上班的时候需要用到,肯定是在医院学到的知识更容易想起来。
五,怎样获得关注
1,讲故事
2,让学习者有成就感,请看下面的例子,虽然是同样的课程内容,但是看名字,是不是B更吸引你,而且,当你完成了B的任务,就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3,紧迫感,感受下面两句话:“你需要知道安全疏散程序”“8楼着火了!快!你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4,情感共鸣
5,认知失调:一条紫色的狗
6,引起好奇:哪个80年代童星现在有三个妻子?8个不使用唇膏的理由。其实你并不关心,但是你看到了,会忍不住想知道,感觉自己出现了知识缺口,需要填补,减少或消除被剥夺的感觉。
7,减少帮助,提供少量心底,让学习者自己填空白。
8,从众心理,大家一起合作,竞争
9奖励
六,为知识设计
为了消除知识差距,先让学习者构建自己的学习架子,比如文他们,关于做一篇公众号文章,你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知识差距在哪,就好比我们上课前先预习,知道自己哪里不懂,上课会格外用心听,一样的道理。
另外,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些阻力,什么意思,不要把所有细节都灌输给学习者,这样他们听过就忘的概率很大,要进行展示,不能灌输。
举个例子:他的哥哥一次次打他,第二天他的身上浑身淤青。他的哥哥怒气冲冲对着他,第二天他浑身淤青。第二句话有关联,但不强,需要我们自己建立联系,我们会更牢固地记住这些内容。
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娱乐性、提出问题、改变教学方式、让学习者互动、创造。
一个作者经常使用的有效的设计模型:CCAF模型。我拿自己举例子。
情景(Context):我竞选了俱乐部的公关副主席,平时的工作需要做海报,会议推文,宣传俱乐部。
挑战(Challenge):我需要做出高质量的海报和公众号推文,但是我一点也不会。
行动(Activity):我开始边学习边做,先学一边基础的海报知识和秀米排版使用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再百度查询问题,问朋友。
反馈(Feedback):每次昨晚推文和海报,都会给会员小伙伴看一下,听他们的建议和一件,再修改。
这个过程就是完整的学习过程,我也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应付基本的任务了。
七,为技能而设计
学习者不想要一直爬坡,这样会让他们精疲力尽,所以我们设计的过程需要像上面这幅图一样,学一点,掌握一点,尝到甜头,再碰到困难,如此继续,直到最终达到目标。这里又一套提到“心流”了,我们需要平衡“能力“和”挑战“,超出能力太多,会放弃,没有挑战,会感觉无聊,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欢乐,有创意,全身心投入的过程。
另外,还需要按时间分隔练习,比如一星期一次,一个月一次,间隔练习比集中时间练习,对掌握一项技能来说,更有效果。
设置近期,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比如我在学弹吉他,我可以把它分隔为,近期(学会看谱子),短期(学会弹简单谱子的主旋律),中期(配合和弦弹一首完整的曲子),长期(能够弹几首流行歌曲)。
八,为动机而设计
学习者知道,但是他不做,他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他仍旧抽烟,知道开车不能看手机,但是控制不住,人们往往只顾及眼前的行为,无法考虑之后的结果。
我们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内容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需要考虑,相对优势(学习者是否相信新系统更好),兼容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的价值观和以往经验所得,能否被接纳),复杂性(我们可以做什么来降低复杂性),可观察性(学习者有没有机会看到正在使用新系统的情况),可试验性(学习者可否亲自尝试)。
九,为习惯而设计
1,触发因素(我身体沾到床的那一刻,就想拿手机)
2,动机(也许是想保持与世界的练习,学习新知识等等)
3,反馈,看到反馈时间越短,越容易检查,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写作,看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好处,如果每次看完书都有钱拿,估计看习惯就能养成了,哈哈。所以现在很多人买健康追踪器,就是因为锻炼身体需要几个月才能看到实际的效果,长时间看不到好处,坚持很困难,而追踪器很快能看到进步。
4,环境(手机放在床头,我随时能拿到,所以...)
所以我们设计习惯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举几个例子,比如环境,当我不想睡觉玩手机,就不把手机带进卧室。而且设立目标不能空泛,比如戒烟,不仅仅设立(我要戒烟)这个目标,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做(如果...那么...),如果无聊想要抽烟,我就玩手机;如果有压力想抽烟,我就打电话给朋友...
十,为环境而设计
简单来说,就是解放我们的大脑,一些记忆的内容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实现,看图就知道了。
十一,为评估设计
我们需要设计学习的评估内容,如果评估内容不好,无法达到评估反馈的效果
指定清单列表或评估准则;建立观察小组;寻找信号(比如拿推文阅读量,公众号关注人数来检测文章质量)。
好了,这本书的精华大概就是这些了,信息量还是很大的,不知道你们对“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有了初步的印象呢,反正我是很有收获的。
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