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摘自我的日记本:2025.03.17
今天改数学题时,我产生了些启发,联想到了几个绝妙的意象。
假若某学科的知识是棵参天大树,树上有许多代表着细分领域的枝干,枝干上有枝丫,枝丫上有叶子。我是那潜心研究的、尤其在乎“细枝末节”的学者——我拿着放大镜从树干往上观察,每每遇到一轮分支,便选择其中一条细究,如此往复,直到放大镜停在叶片的尖端。我自以为研究得精细,殊不知自己半道便偏离了主干,撒手系统知识网转而去求一盘零散的珍珠,我没有“底层逻辑”这条坚韧的丝线将其串联,叶片成了我死钻的牛角尖。
这让我明白,无论学习哪个领域的知识,都要先走“主干道”扎实基础,不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待到概念原理玩转手心后,再择小道探求深林才不至于迷路。
同时我联想到另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两户人家得了个机会圈地,脚步丈量到哪哪的地就归属谁,前提是在日落前围上一个封闭图形。一户人家从清早走到烈日当头时,意识到该返回了,于是掉头,成功在日落前圈了一大块地;另一户人家则贪婪地向前走,直到天色渐暗,他才意识到赶不回去了,于是这条长长的线路最终也没能圈成一块地。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故事中的后一户人家,学习知识上潜心向前是没错,但一头扎进其中迷失了自我,终不得成果,只拾得几粒碎石。
还有这样一种意象——梳理毛毡。我的书桌前摆着一匹亮色的毛毡,毛毡上有许多疙瘩,我手握一把致密的梳子,准备将其重返顺滑。如果我狠狠地剌下去,妄求一手见光滑,我大半会卡得动不了手,一个不小心还会划破它;可是如果我有张有弛,先一点点拈掉大块的疙瘩,然后分块梳理,耐心摘除梳子上的浮毛,反复篦顺,这样才能让它重新焕发。
我是指,初中阶段的复习就像梳理毛毡,如果我妄想每一轮的练习都能“一手见光滑”,那么我大半会被一两道难题卡住,以至于影响了心态迎接后面的题目;如果我有张有弛,适度地放下那么一两道难题,不强求完美,慢慢地梳毛毡,它们反而会在日复一日的“抚摸”中浮现“深度”,答案的显现也会水到渠成。
今天改数学题和化学题,我试着一改“精益求精”的执念,对不时跳出来的几多杂问暂且放下,转而去摸索主思路,让我惊讶的是,撇去这些“浮沫”后,我竟然改完了两套试题——顿然神清气爽!原来我不是不会做,只是我太想一下子做得完美,以至于剌得太狠被毛毡上的浮毛卡住了。
趋易避难,急于求成,这是人的两大天性。过去数学带给我的挫败感还未消减,这是“难”,天性要我避开它;完美主义潜藏心底还未抚平,这是“急”,本能要我去求它。可是成长是逆着天性的啊。“意识到”就做到了“改变”的50%了,恭喜我自己,又发掘出了一条指导理论,它价值的体现,还需日后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