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口的那些“山”其实都是丘陵。
我出生在苏南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片由山林、水田、池塘等组成的人居空间,人们世代耕种其间。
在童年记忆里,天刚蒙蒙亮时,我就要爬到的半山腰上砍柴。上世纪80年代,当地乡村还没有钟表,太阳就是时钟。当晨光爬过山峰,穿过林叶,刺透晨谒,柔和地照在身上,便到了上午八九点钟,就是捆柴回家吃早饭的时间。
过去,我和乡民们一直都认为,村庄周围的那些隆起状地貌,包括太公山,伍员山,都是“山”,自己是在山区长大的。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不光家门口那些没有名字的山,就连童年眼中巍峨难越的南山,瓦屋山,曹山,远没有出省旅行见过的山高。我才知道,瓦屋山,曹山海拔没超过400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而是江南常见的丘陵。只有南山海拔500米勉强能算的上山。
这些山地,属宜溧山地的一部分,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多为红壤和黄棕壤类型,酸性强,耕作层浅,缺磷钾,以黄泥土居多。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
这一地带,有很多的小山村,这些小山村庄地名好多带一个岕字,什么盐岕,红石岕,汪岕,石岕头,都是两山之间低洼之处的小村。一直对“岕”字比较敏感,尤其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见到这个岕字,就仿佛看到亲人一般亲切激动。这个少见的生僻字,在我的家乡却司空见惯,带有岕的村名多如繁星,家乡的孩子都能一口气报出十多个带岕的地名。但凡带“岕”地名几乎都集中于老家一带。“岕”字典上读作“jiè”,解释为两山之间 ,其实在我们家乡乃至整个太湖流域都读作“kǎ”。的确,当嘴里迸出“kǎ”的读音,脑海里立即便会呈现出镶嵌于山沟沟里的村村落落,小小一个“岕”字就把山村的地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家的小山村,从盐岕慢慢变成杨岕,如今已经成地图上消失了。
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地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按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主编的《地貌学词典》一书中,丘陵的定义为:山坡平缓、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低矮隆起高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该定义是针对我国东部地区,并没有涵盖西部高海拔地区的丘陵地貌),是由山地组成的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