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军半生都在折腾自己,从毛头小伙到坐收租金的收租翁,回想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都在眼前浮现。
刘新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兄妹三人在父母的庇护下顺利成长。
哥哥天资聪颖,高中毕业考上中专去省城读书,而刘新军更向往军营,如愿穿上绿军装,本打算在部队大干一场,妈妈以死相逼:“三年以后一定要回到本地,否则……”
哥哥毕业留在省城定居,妹妹也走进大学校门,刘新军成为父母养老的最佳人选,无奈之下只有回到本地进入本地工厂当电焊工。
几年之后,结婚生子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视线。
体制改革的春风吹到基层,刘新军所在的工厂择优录取,身为一级焊工的他被留下来,而刘新军有自己的考量:“这一次凭借技术被留下,往后呢?”
谢绝朝九晚五的工作,刘新军征得妻子小敏的同意,在住宅区临街房购买一个铺面开超市。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生意红红火火,慢慢积累资金。
偶然的机会,刘新军得知下属团场推广家庭农场模式,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想体验一把却遭到父母的反对:“你这是何必呢?超市生意红火,离家又近,自己有住房,犯不着折腾来折腾去。”
父母那一代人喜欢稳定的日子,这一点刘新军理解,但不会苟同,于是果断转让生意红火的超市,拿出所有的积蓄流转300亩土地经营家庭农场。
万事开头难,刘新军购买了皮卡车还有一辆农用拖拉机,农忙时节,刘新军开着农用车在田间操作,小敏开着皮卡运送物资。
三年后家庭农场初具规模开始盈利,刘新军心里开始犯嘀咕:“在这里种地虽然收入不错,儿子成长有点缺席。”
夫妻两个一番商量:“把农场租出去,收租金。”
回到城里,小敏凭借着开超市的经验在一家配送公司跑业务,而刘新军则在城郊一家私企当电焊工,周末回家休息,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儿子在刘新军夫妇的陪伴下顺利大学毕业,考上偏远地方的事业编,夫妻两个立马在儿子工作地所属市里购买了房子。
现如今小敏已经办理退休手续,而刘新军也在等待中,铺面和家庭农场的租金相当可观,持续不断地现金流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
试想一下:
如果当初刘新军不折腾一番,按部就班生活,到头来不过就是一个老职工,另一份上课养家的薪水。
而折腾一番,并且持续折腾,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