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码字这几年,有什么收获?又失去了什么呢?
积累了文字
从开始动笔写我就没有停止过,单单在简书平台已经日更到了第861天,而且没有使用过存稿,每天写多少就发多少,养成了每天都书写的习惯。出门也带着电脑,搞得像职场精英一样。
从码字开始,我就习惯性用写手账的形式记录当天码字的情况,字数多少,当天文字的推荐量,已经有那些进步和不足的地方。月底进行小计,一年总结一次。
第一年积累了50万字;第二年100万字;第三年170万字。
增加了阅读量
这些年虽然没有中断过阅读,没有目标地阅读,喜欢什么读什么,有什么读什么,读书就是消遣,而且还是最佳姿势看书,比如躺在床上看杂书,《故事会》《人生与伴侣》《读者》,能消遣就行。
自从开始码字,有意识的挑选读物,除了写作方面的书,还喜欢看一切青春系列方面的书,比如韩寒的《青春》,张嘉佳的《云天有个小卖部》。
书中的某个观点就是我写文章的题目,比如有一天看到了“岁月不饶人,她也未曾绕过岁月”,连夜加班写出了一篇3600字的故事文。
家里曾经的库存书,一直在吃灰,最近几年时不时地巴拉出来一本,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好多年都没有翻过,这个冬天终于登上了我的书桌。
纸张书家里有,电子书微信读书也很方便,最方便的还是听书,有书平台每周推荐一本,微信听书选择性更大一点,只要想听,资源哪里都有。
合理安排时间
跑步的时候听书,代替晨读,虽然效果不如晨读,但身体不允许呀,反而让跑步的时间并不枯燥;
做家务的时候听书,顺带拉拉筋骨,反而也不觉得家务活那么枯燥了;
上午码字的时间,到点就想写点什么,形成了生物钟;
晚上在跑步机上慢跑40分钟,狂刷短视频,瞬间的快乐,缓解疲劳;
睡前打游戏,乐此不比,只要自己开心,就足够了。
固定的场合做喜欢的事
网络没有普及的时候,吃完饭坐在饭桌前休息一会,随便拿本杂志消遣消遣,晚上躺在床上看小说是一种享受。
一旦习惯养成,条件反射,很难改变。
坐在书桌前看不进去书,更写不出任何字,于是餐桌的用处增加了用处,一半用来我和先生吃饭,另一半成了我看书的地方。把餐桌一角放上简易书架,阅读架上随意更换书籍,即便是电子阅读,手机也要放在上面,读书才踏实。
既然在书桌上写不出任何东西,我也尝试着把女儿小时候的小课桌放在阳台上写作,可是效果不行。而坐在床上,支起建议电脑桌,灵感有了,敲击键盘,思绪汹涌。别人写作端坐在书桌前,而我码字坐在床上就像坐月子一样——以前躺在床上看书养成的对文字的感觉,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改变了。
写作治愈了我的焦虑
我这个人吧,除了没有安全感,还有严重的焦虑症,心中就像一个小剧场,幻想着事情的发展,失眠是明显的症状,曾经一度要用药物治疗。
自从开始写作,想什么就写什么,给我的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把心中的小剧场用文字分享出来,还可以加上自己对一件事的幻想的结局,慢慢地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后,取而代之的就是心里的平静。
写作与我有这么多好处,那我失去了什么呢?
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
我一直把写作当成写作业的心态,既然是作业,那就认真完成就好了。
有时间熟人邀请一同逛街,我便用写作业推辞,这是个很好的借口,别人也不知道我到底些什么作业。况且我这个人最害怕和人结伴逛街,大半天也不买东西,挨个店铺试穿,店员翻白眼,自己也不开心。需要衣服鞋子之类的,直奔目的地,自己喜欢就行。
用坏了电脑
固定的时间段码好字,关上电脑,偶尔有想法又想写出来,于是重新打开电脑,就这样每天开机关机频繁,不到两年的时间电脑就罢工了,而且罢工的时间点在不能出门的时间段。
目前写作挣的几万个钻,不知道够不够买个新电脑?
凡事都有得失,得失共存,何必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