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比作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充满了偶然与无常。雪泥鸿爪,这一妙喻道尽了人生的漂泊无定与匆匆即逝,看似偶然留下的痕迹,实则难以追寻,正如我们经历的种种过往,在岁月长河中渐渐模糊。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从繁华京城到偏远之地,身份与境遇不断变换。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波折,让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深刻体会,可也正是这些坎坷,成就了他诗词中的豁达与超脱 。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在困苦中不断思索,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在此时诞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行遇雨,旁人狼狈,苏轼却能从容淡定,以竹杖芒鞋为乐,不惧风雨,这种洒脱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在经历磨难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明白,外界的风雨挫折是人生常态,内心的坦然才是应对之策。当他回首走过的路,风雨也好,天晴也罢,都已不再重要,因为他的心境已不为外物所扰。
苏轼这类历经坎坷后大彻大悟的诗词,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他年少成名,意气风发,本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因卷入新旧党争,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将人生感悟融入诗词,用文字慰藉心灵,也启迪后人。
与苏轼相似,刘禹锡也曾在仕途上历经磨难,被贬多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沉舟、病树自比,却能看到新事物的蓬勃发展,领悟到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淡然 。还有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少时的懵懂与如今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历经人生起落,他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愁绪已无法言说 。
这些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它们蕴含的人生哲理。它们让我们明白,人生难免遭遇挫折,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就像苏轼在坎坷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刘禹锡在困境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辛弃疾在壮志难酬时依然坚守内心的信念。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妨读一读这些诗词,从中汲取力量,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在风雨中坚守自我,找寻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