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时候,母亲每逢清明节前就要做一种美食-寒燕儿。那样的年代,白面粉是稀缺物。而寒燕儿既是高贵的白面粉的产物,又有别样的美感,自然不能轻易忘记。
不过,我在以为寒燕儿是我们自己的叫法,即所谓的土话。其实不然:
人们用白面捏成一个个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的小鸟、鱼虫或者十二生肖象,鸟儿以燕子为主,所有叫“寒燕儿”。
民间有孩子吃“寒燕儿”可以祛百病的说法,也有“寒燕儿”迎春的吉祥寓意,这是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在我的老家似乎不流行这种捏寒燕的习俗。母亲从陕北来到晋北,带来了这项技艺。
母亲的回忆
我采访了母亲,请母亲讲讲寒燕儿的故事。母亲给我微信留言,整理如下:
陕西就是说,第二天清明,头一天就叫个寒食,寒食就捏寒燕儿。
陕西就是给长辈送,那几年穷时候给长辈就送一尺多长的的那大老寒燕儿,你不知道那记得不?大老寒燕儿背上给背上些小燕儿,寓意就是掐孙子,抱外甥。就是说过的有后代了,好!
陕西穷时候,好比说,你姐姐聘了吧,过这个清明了,来咱家时,给父母是一人一个大老燕儿,给兄弟们都是就和大点的碗那么大的燕儿,那会儿穷的时候就是为了给吃了嘛。碗大的那蛇盘兔,兄弟哥哥们,寓意:光景嘛,日要富,蛇盘兔;给妹妹们,就是送一串小寒燕儿。
(寒燕儿不只是一种,这是代称。)捏得样式除了燕燕儿呀,猪猪、羊羊、小蛇,夜蝙蝠、耗子、毛虫啥的呀,可有手巧的了,捏的可好了啊。
娶过的女儿们到清明这几天时,陕西老家就拿那大箩头(箩筐),哎呀,拿那大箩头,蒸得在那片片上(南方叫高粱篦子,北方叫盖垫,或者叫饺子帘)晾干了,点上红点儿。那个寒燕中间穿上两个枣儿,长长的那一串一串,兄弟妹妹们一人一串,侄儿们外甥们一人一串。一串有 30 个的,20个的,有10个的。看你有东西没(要看你有足够的原材料没)。
发起可大一个疙瘩面,坐下三四个女人们捏寒燕儿。
我也不知道这个含义是啥啥意思了。反正是妈来这儿都五十几年了呀,这儿的人一般也不捏。我那几年还捏的给你奶奶和爷爷两个大老燕儿,给白永贵(村子里的算命仙家)个老燕儿,请他们吃。这会儿的人啊也不捏了,妈也手不巧也捏不好啊。可有捏得那可有花的好的呢。捏寒燕儿要得起得面稍微硬一点儿。面软了的话,等蒸熟后成了一摊了。
关于这个节日的意思,我给补上:
参考:
baike.baidu.com/item/寒食节/90690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76cda5f8af25823b7c22ce52d749f0e9
http://www.whysb.org/whysb/20170331/mhtml/page_15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