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的演讲前,我想问问大家,说话难吗?难!我也这么觉得,有时候怕得罪人,有时候言多必失。说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今天和大家讲讲我是如何努力学习说话的呢?
15岁前的我:少言寡语
15岁前的我,要听话、要让着弟弟、你是女孩子,不能做这个那个,在我的眼里,一切都得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偶尔的反抗只会招来更多的说教,渐渐地,我不再爱说话,只是按照长辈的吩咐去做事。这让我感觉自己像部队里的士兵,只需要服从上级的命令,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我家周围大多是男孩子,我认识的女生很少,几乎整天待在家里。因此,小时候的我并不爱说话,也变得越来越内向和胆小。
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我的高中生活。高中住校的第一天晚上,因为不善言辞,我无法融入集体,感到非常的孤独无助,仿佛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夜深人静时,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第二天接到家人的电话时,我忍不住又哭了,吓得妈妈赶紧带着好吃的来看我,开导我,还和我的室友们打好关系,希望她们多照顾我。这一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高中时期,我意识到自己的少言寡语,只会听不会说,给我带来多大的伤害。
高中时的我:学会表达
那次事件之后,在高中里,随着同伴和网络的信息增多,我的边界不断打开,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意识到我是有想法的,我也需要表达自己。我会对家人的话产生质疑,因为有时候他们讲的话也不一定全对,我也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地顺从。也有可能是因为叛逆期来了。记得有一次,姑姑让我陪她去做一件事,我竟然开口拒绝了。她非常惊讶,因为以前的我总是随叫随到。那次拒绝是我的一次成功的自我突围的契机,我终于在家里有了表达,而因为表达,我在家里取得了话语权,这对我来说有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表达,我可以不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想要的。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虽然很多时候我的表达缺乏逻辑,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脸皮也变厚了。我常常自我鼓励:“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种心态让我在与人交往时更加自信。
那,仅仅只是这样子吗?讲话只是为了话语权吗?
进入工作时的我:讲好话,话讲好
进入工作后,讲话并不是为了话语权。当老师的,我们想表达,有太多机会了。可是,想想孩子们,他们中也许有和少年时期的我一样,我该如何说他们才会听呢?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需要自信,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次,校长分享了一篇关于如何形成有效评价的文章,提到表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我决定试一试。
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开始时坐得特别端正。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示意全班安静,然后说:“黄同学的坐姿像军人一样笔直,大家看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他的眼神立刻变得坚定起来。那个学期,只要是我的课,他就坐得端端正正,而我每节课都会忍不住表扬他。仅仅座位而言,他竟然因为我的一句话,能在我的课堂保持一个学期端端正正的,可见老师把话讲好,对学生是多么重要。
从那以后,我最喜欢在课堂上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给学生“戴高帽”,夸他们眼神专注、歌声甜美、听力灵敏、反应迅速……不仅在课堂上夸,课后我也告诉给班主任,然后再请他们转述给学生。这种正向的反馈让学生们更加自信,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积极。
当然,不仅是和学生的交流,和身边的同事、家人同样要把话讲好。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力求在说话时更加精准、得体。学无止境,我学说话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