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by塞万提斯
班里很多同学认为这本书难读得很,啰啰嗦嗦的,情节也不过是看两个人整天疯疯癫癫到处“瞎游”,没什么意思。然而,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开始,它就牢牢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我的确喜欢隔着时代与地域隔膜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书的背景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适感,几乎是一瞬间就入了境。作者语言相当诙谐,这就表现在桑丘的妙语连珠上(虽然会被堂吉诃德没完没了地吐槽),描写也还算美丽,既有深刻的批驳,也有易懂且令人捧腹的情节脉络,在那个时代,想必是雅俗共赏的一本畅销书吧。
这些只是最表层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有的人嘲笑堂吉诃德的疯病,认为这本书不过是一个疯子的故事,统统是无稽之谈。我最早是在茅盾先生的《论“入迷”》中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在那篇文章中,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入迷堪称入迷的最高境界,作者毫不掩饰他的敬佩和惋惜。事实上,这本书越到后半部分越欢乐,然而我笑过之后只会感到难过,似乎每一次看喜剧都会这样,我看着主人公疯疯傻傻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给别人带来笑容,尽管这笑容是建立在对主人公的嘲弄上的。人们的笑声和疯子的笑声交融,可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的群体,唯有主人公,坚定前行,如此孤独。
堂吉诃德说,我生在这世上,就是为了消灭这黑铁时代,而恢复黄金时代。这是他的信仰,是他一次次受挫、被讥讽、被打倒、遭遇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砺之后仍然不折的信仰。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他可以做成他想要做到的一切事。堂吉诃德不也是如此吗?成为骑士之前,他的生活虽说窘迫但也稳定,有着神甫和理发师这样不离不弃的朋友,有女佣和外甥女在身边一同快乐,他完全可以在火炉边安然地度过中年和晚年。然而他却拥有满满一书架的骑士小说,于是他选定了不存在的心上人,找到了一个肯和他一起疯的侍从,毅然决然地踏上不归路。
他三次出游,只有第二次的结果是美好的,但作者没有让故事停留在这里,于是我们拥有了下册。下册中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当人们读了一个疯子的传记后,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个疯子,人们会怎么做呢?他们的做法竟然出奇得一致——他们都选择戏弄疯子。堂吉诃德一次次为了他们骑上战马,举起刀剑,却原来都是他们安排的好戏。后来桑丘竟然真的去管理“海岛”了——四五天的时间里他做了很多很多,公正断案,在心里构思着法律的雏形,其实他干得真的蛮不错呢。他和堂吉诃德一样,都是被骑士小说昏了头的可怜人,他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一个深刻,一个世故,但总而言之是大有可为的。
当他在参孙学士的冲锋下坠马那一刻,他可能突然明白过来,仿佛“被按着头走回正道”。在病死之前终于醒悟,这未尝不是一种善终。然而那一刻,他坚持了一生的信念也就此垮塌,与其说他是病死的,倒不如说,他的心已经对这时代失了望,碎得七零八落。作者在全文的最后摊牌,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厌恶骑士小说,那些虚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在作者看来只会催生更多个堂吉诃德。也许是这样吧,如果每个人都念叨着出门惩恶扬善,这世道还不乱了套。可我只知道,天才与疯子不过一线之隔。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始终经受着人格的局限。堂吉诃德骑士精神不死。
·《巴黎圣母院》by维克托·雨果
虽然说,这本书并非我欣赏的来的类型——相比以前读过的《九三年》,在这本书中,无论是慢热的剧情,还是事无巨细的俯瞰巴黎,都不是我心中一部酣畅淋漓的小说必备的元素。但这些都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伟大。
就以最最基础的人物来说:爱斯梅拉达善良美丽却又过于单纯,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和执着压倒了理智;卡西莫多丑陋害人却有最为纯粹的爱与守护,在漆黑的夜里独自一身守护整座钟楼;副主教心底狡诈道貌岸然,却也不过是个游走在黑与白之间的狭缝中的可怜人;弗比斯高大英俊,奈何心里徒有享乐与欲念,没有丝毫爱与怜悯;奇迹宫廷的普通人们地位低等,生活贫穷,但却愿为拯救爱斯梅拉达如飞蛾扑火般前仆后继……
雨果在这本书里想要塑造的必然是“对比”。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对比。理想与人心的对比。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生动鲜明,爱也爱得那么激烈,恨也恨得那么激烈,大段大段的语言描写代替了心理活动,每一个感叹号都像一锤重音,击打这曲暴风雨中的交响乐。丰沛的情感像是在燃烧,浓墨汇聚,所有的谜底都已经揭开,所有的尘埃都已然落定,只有高大的圣母院依然矗立,用冷硬的眼注视着人们来去。如果说这一切为何如此巧合,抛开小说浪漫主义的虚构,恐怕只有那两个歪歪扭扭地刻在地下室中的文字可以解释吧——“命运”。
·《阿勒泰的角落》by李娟
其实我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作者的文字才华——你不得不承认,天赋这东西是真的存在的,尤其是在别人没有经历过极高水平的教育,不出身于科班,也不存在什么文坛老前辈的提携与肯定,却依然能写出如涓涓细流的文字,干净,单纯,年轻,细致地体察生活,对生命自然的思考,还有最重要的,对身畔万物的悲悯——在她笔下全都有所体现。
在与世隔绝的阿勒泰深山里,还有人在过着这样古老的与世无争的生活,明明是极为痛苦的 :冬天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四季转场的奔波,长途跋涉的枯燥,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他们远离的现代化的一切,远离了尘世喧嚣和烟火气,远离电气生活,远离城市,交通,大型购物广场里的通宵彻夜,目力所及只有大风、蓝天、白桦林、荒山、动物、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草而居,这样浪漫,同时又难以想象的生活在李娟笔下是那么的有意思,每片叶子每朵云都是可爱的。在那里再也不用被社交的芜杂困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简单,能相遇都是缘分,能交到一个朋友更是万里挑一,不过恐怕也是一期一会,再次见面便不知道会是什么年岁了。
能遇见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了解一点点他们的故事,居住在深山,感受到那些平时要费千钧之力才能抓住影踪的“金子般的瞬间”,一切都亲自动手去做……是多么好的事啊。并且,在这些之外,最不能忘记的:要热爱生活。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by伊坂幸太郎
伊坂幸太郎到底是什么神仙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我再次拜服……
初看标题,还以为是关于太空移民的科幻小说(笑)。实际上它同样是关于现实社会的小说,这大概是伊坂的书所共有的题材。比起《重力小丑》,这本书的话题更为沉重,框架也宏大许多:仍旧是作者擅长的多线叙事,人物林林总总数十个,却不曾有一分一毫散乱之感。情节丝丝入扣,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世界实在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很难说谁是这本书的主角,毕竟每一章的末尾都会有反转,每一章都会变换视角,这种宏观的写法真的需要有很强的掌控力和构造能力啊。
这本书的深刻在于,它反思的问题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怎样的制度才是最圆满、可以消除一切暴力与罪行的?“以暴制暴”绝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法。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个人的心理世界,心灵上的创伤也好,人类的本性也好——依旧在追索人们行事背后的动机。最后的反转着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总会比现在要好,这就足够。
作者的文笔相当简练,没有赘余,每一个字中都藏着线索,让读者跟随着主人公一齐头脑风暴,轻松又愉快。知识面也相当广阔,在这本书中体现出的便是有关昆虫的讨论,每一处都是隐喻。真壁鸿一郎就是这本书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了,厉害的人果然不会轻轻松松死掉,将目标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权谋和为人的温柔形成的反差也太可爱了。
没有接触过日式文学的朋友们,请试试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吧,一定不会让你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