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的门槛又高了,消息一出,文坛上便热闹起来。有人愤愤不平,说这是断了多少人的文学梦;有人则拍手称快,道是早该如此,免得鱼龙混杂。
各类评论文章纷纷涌现,字里行间,无非是"门槛"二字作祟。
我向来以为,作协的门槛高低,是作协自己的事。正如一家店铺挂出"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的牌子,进不进得去,原不必太过介怀。
倒是那些在门外徘徊的人,每每显出几分焦躁来,仿佛不得其门而入,便算不得真正的"文人"了。
记得前些年认识一位老作家,写了半辈子小说,从未加入过什么协会。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手稿,窗台上养着几盆兰花,每日伏案疾书,不问世事。
我曾问他为何不申请加入作协,他放下钢笔,笑道:"我写字,是因为心里有话要说,不是为了在名片上多印一行字。"这话朴实,却让我记了许多年。
现在的文人似乎太过看重那一纸证书了。他们写作时,眼睛总瞟着评委的口味,心里盘算着字数够不够评职称,笔下流出的不是真情实感,而是一串串符合"标准"的符号。这样的文字,纵使印成了铅字,也不过是印刷厂的活计罢了。
写作本是极个人的事。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身外之名,以好奇心探索世间万物。
加入作协与否,不应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李白没有作协,照样"笔落惊风雨";曹雪芹无缘会员,亦不妨碍《红楼梦》流芳百世。
有些人,未入会时文字尚有几分真性情,一旦得了那小小证件,反而束手束脚起来,生怕写错了什么,损了"会员"体面。这倒像是给自己筑了道围墙,将鲜活的灵感隔绝在外了。
写作之人,贵在真诚。心中有感,发而为文,喜怒哀乐,皆成文章。至于能否跨过某道门槛,实在无关宏旨。门内门外,天地一般广阔;会籍有无,笔墨同样风流。
不如把盯着门槛的眼睛,移向广阔的人间。那里有写不完的故事,抒不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