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官方定义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家庭由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部分构成。家庭是社会的中心,即使在工业社会,家庭依旧处于关键地位,
虽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家庭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小,同时也冲击着亲属关系,现代家庭实行“新居制”,夫妻与长辈分开居住,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减弱;家庭制度改变,离婚率上升;妇女脱离传统的家庭工作,步入社会,离开孩子,女性权利越来越多;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工业化造成了出生率的降低。在工业化影响家庭的同时,家庭对于工业化也有反作用,他们可以积极地抵制工业化的影响。家庭不是社会体系,其他社会机构由家庭成员构成,比如军队和学校,社会通过家庭实现个人贡献。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J·古德写过一本书叫《家庭》,古德在这本书里阐述了家庭形成的基础,家庭中的社会角色,亲属关系网以及工业化对于家庭的影响等内容主要讨论了两个主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古德在书中说:“人们认为是由文化或社会经验所引起的行为很有可能是生物过程引起的。”他阐述了一些构成家庭的生物基础,首先,人类的其中一个生物特征——异性相爱,是组成家庭的重要驱动,两性关系像是一种“诱饵”,成为欢乐的源泉,人们为此举行仪式,承担家务,同时,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也造成部分角色分工的不同,但是这些差异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变化;第二个观点是妇女哺育孩子,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女性荷尔蒙激发哺育行为承担起抚育孩子的责任,建立联系,这也造成妇女的在家时间更多;在人类中,绝大部分男性比女性更加强壮,更加雄心勃勃,生理上的优势直接促进了男性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之中的统治地位。以上观点是基于家庭内部的,关于家庭的构成还有一些生物社会因素,首先是领地意识,许多研究都表明几乎所有动物的家族群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就人类的家庭而言也具有守卫领土的特点;其二是等级制度,采取“长幼尊卑秩序”,人们教导孩子尊敬父母,妻子要顺从丈夫;其三是嫉妒心,嫉妒心可以解释为伴侣双方的占有欲。
当然,古德并没否认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于家庭构成的影响,古德认为促进家庭形成的因素不断地在变化着,人类本能只是其中一种,虽然许多家庭有着相同的模式,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生理上的冲动有时并不能给我们指明什么”。
女性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在家庭里,另一种是在更大的社会中的角色。在儿童时期,关于两性的对待就已经有明显的不同,女孩子对于洋娃娃的喜爱是在再正常不过的事,而男孩如果表示对于洋娃娃的热衷就会挨骂;同时,对于责任感的教导问题,男孩子也是被要求的更多的一方,对于男性,要求他们自力更生比女性迫切得多。总之,在儿童时期就可以明显的发现两性的教育重点已经分流,这个时候的性别差别已经十分明显。
当两性存在夫妻关系时,尽管每个地区对于男女角色的分工不同,社会也赞同男性承担更加细腻的家庭责任,但是性别分工的总规则仍然是十分明显的,生儿育女由女性来完成,而力气活总是需要男性完成。社会给与女性的空间没有男性的那么广阔,大概就是“男子可以干女子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但是他们却不干”,劳动上的性别分工也影响的文化,在家庭中,大部分的权威在男性手中,“在大量累积财富的社会里,财产落入男子手中,男子就有更多的资本控制妇女。”
角色分工的差异也会一直持续到对于下一代的抚育上,人们期望女性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生儿育女上,孩子会从母亲身上学到更多的角色行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母亲对儿童所产生的压力会比一个具有同样个性的父亲所产生的压力更大一些。”
对于女性更加宽泛的环境关系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基于女性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妇女的解放一直在进行着,直至现代社会,谋生的工作对于两性都是必要的,但是,女性依旧存在许多顾虑,如果女性结婚了,那对于工作会有负面影响吗?一个好的工作是否会导致忽视孩子与伴侣?是否会造成不幸的婚姻或离婚更多一些?在传统的舆论环境里,公众认为当女性拥有了客观的经济收入之后,对于男性的依赖减弱,男性的权威受到打击,更有甚者认为女性的工作必然导致家庭的崩溃。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女性从事工作之后并没有减少家务活动的时间,大部分男性的家务时间不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牺牲依旧不小。
我们不能夸大男女平权努力的结果,也不能否认女性角色的改变,社会越来越鼓励女性做男性的工作,也支持男性为家庭做牺牲,变化就发生在明天。
“我们有必要记住,科学不可能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举止行为,科学只能告诉我们人们实际上如何举止行为,如何感觉。”诚如作者所言,我们不能只关注现在发生了什么,乌托邦式的思想也不可或缺,理想的两性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状况,往往有人们的意识形态在作用,变化发生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