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1033年。
这一年是北宋的明道二年,在位的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十三岁即位,初期由皇太后刘氏代行处理军国事务。
刘太后出身寒微,但是机敏聪慧、通晓史书,颇具政治才干,为宋真宗所倚重,在其病重期间,朝政就多由当时的刘皇后裁决,病逝时遗命刘皇后权同听政,辅佐宋仁宗。
只是这宋仁宗,却并不是刘太后亲生。
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原是刘太后的侍女,但为宋真宗生下了一儿一女(唯一活下来的儿子)。
因为地位不高,刘太后又无子,所以宋仁宗就被放到了刘太后名下。
当然,这种事情在皇宫里其实比较普遍,母子相贵还是很重要的,也是一种权力的密码。
刘太后大权在握,对相关信息也是严密封锁。
但是对李氏及其家人还是照顾有加。
李氏始终默默无名,在这前一年病逝,终其一生,未有天子之母的名分。
这一年的三月,刘太后也染病,很快崩逝。
刘太后一走,就有人告知宋仁宗,亲母可不是刘太后,而是李氏,而且死的不明不白。
这就成了惊天阴谋,民间也就有了《狸猫换太子》。
宋仁宗悲痛欲绝,派兵包围了刘太后亲眷的府邸,并遣人查看李氏灵柩。
眼看就是一场腥风血雨。
当年对于李氏之死,刘太后当然还是动过心思的,既然皇帝一直都不知道,按常规礼仪举办丧事也就是了,免得节外生枝。
但是忠孝节义这种事情,自有其更深层次的力量。
宰相当时就力劝刘太后一定要厚葬李氏,不只是合情合理,更是对刘太后一门的保全。
刘太后最终听取了建议,厚葬李氏。
于是,宋仁宗的查看结果是生母并非遇害,而是厚礼下葬,礼节未亏。
宋仁宗撤去围兵,在刘太后灵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这是宋朝的一个家庭故事。
权力的阴影下,还是维持了温情。
而在北方的辽国,辽兴宗也是年幼即位(十五岁),太后把持朝政,被尊为法天皇太后。
这个太后,可确实是辽兴宗的生母,本是被立作皇太妃(原来是辽圣宗的元妃),但是儿子上位了,就私藏遗诏,自立为皇太后,首先就把原来的皇后一族尽数除掉了,然后大封亲族奴仆,为所欲为。
到了后来,太后甚至对辽兴宗都严密控制,特别是担心他亲政后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就与自己的兄弟合谋废掉皇帝,另立自己的小儿子上位。
结果小儿子把母亲的阴谋告知了哥哥,于是辽兴宗暗中策划,先发制人,利用一起去行宫消暑的机会把太后软禁起来,放到庆州(今属内蒙古)为先帝守陵,太后随行的亲信和部将全部处死。
这是发生在公元1034年的事。
后来辽国群臣多次劝辽兴宗迎回太后,辽兴宗在做佛事时也有所感悟,又把太后接回了宫中奉养,不过太后这心里是转不过弯来了,母子积怨未能调和。
据记载辽兴宗先行辞世后,太后一点也没有悲伤的样子。
权力的阴影下,是冷冰冰的距离。
除了北边的辽国,北宋在西边还有一个邻居,就是西夏。
这一年的国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元昊,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
当时西夏还不算是立国,正是宋辽两边争相拉拢的对象,但李元昊对宋、辽的封爵都不感兴趣,一心要建国称帝,不但在军事上四处出击,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独立建设和激进变革。
只是李元昊在这条道路上,还要面对一方内部势力的挑战。
没错,还是太后。
太后代表的,是党项大族卫慕家族。太后的弟弟是朝堂重臣,而太后的侄女,则是李元昊的妻子。
李元昊的变革与一步步集权,与卫慕家族的利益冲突激化,国舅决定先下手为强,计划发动宫廷政变,另立新君。
政变可是个技术活。
毫无意外的,被人告发了,于是李元昊大怒,派兵包围了国舅的宅邸,把一家老小全部杀死。
这就是个血腥的故事了。
可惜这还只是个开始。
李元昊又把卫慕家族的其他族人都抓了起来,投入黄河溺死。
还有太后。
大臣们纷纷进谏,希望顾及母子亲情。
李元昊微微一笑,捧着毒酒亲自到了太后寝宫。
这下子只剩下皇后了。
当时因为皇后有孕,所以只是做了幽禁,后来生下一子,却有宠妃出来挑唆,“谮其貌类他人,元昊怒,并子杀之”。
真的是六亲不认。
权力的阴影下,血流成河。
时局有时局的不得已。
处理有处理的选择。
宋仁宗宽厚,实现“仁宗盛治”,驾崩之日,天下号恸。
辽兴宗深受儒家和佛家影响,《辽史》也有一个“贤”字。
李元昊冷面强硬,最终被儿子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