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了解别人的生活时,总会认为别人的生活相比较自己的生活有“好”和“坏”之区分。在我没读这本书以前,我总认为那些出家人应该就是念经之类的生活。对他们那种苦修自己,还“乞食”的生活实在感觉有点太“苦”。不明白这里面到底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也是因为好奇,才决定读这本书。虽然读了一半,还是没懂什么,只是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又让我很羞愧,明白一个人见识少了,思想会有多狭隘。
总认为佛陀去乞食是为了讨生活,没想到他们的乞食还是一种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化。我对这种“乞食文化”开始萧然起敬起来。
比丘每天都要出门去乞食养活自己,又要修习谦虚之心、与别人保持接触,以便接引他们体解大道。
乞食的时候,他们平静专注。乞食就是这一刻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义务。任何时候,他们都保持着庄严,三千威仪。平静专注,仪表的优雅从内在的平和喜悦中散发出来,自然而然。
他们每天乞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乞食是为了养活自己。就像我们每天必须工作,劳动才能养活自己一样。
乞食对比丘来说,有更深的文化。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无论你是僧团的领导人还是新人,你是贵族还是王子,你的身份都是比丘,和所有比丘一样,要行乞食。
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人,你是各种身份和地位,你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食物,养活自己。劳动是一个人必须做的事,只有辛勤的劳动,也才能体现你个人生存能力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中,也才能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劳动锻炼我们不依靠他人,珍惜劳动果实,体谅他人劳动的坚辛,懂得从劳动中获得尊严和价值。这也就是佛陀说的谦卑和一视同仁。我们只有自己懂得谦卑了,才能有一视同仁之心。
比丘乞食,不分富人和穷人,身份高低贵贱之人。对于得到的食物,无论是粗食还是美食,份量多和少。他们都礼貌地鞠躬接受。对比丘来说,受穷苦人施予的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这个过程也是锻炼他们谦卑和一视同仁对待食物和人。一个比丘要超越贫富的界限。一切都是平等的。每个人,无论他是怎样贫穷,也都可以证得解脱和觉悟。
乞食并没有降低任何人的尊严,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的尊严。这也是乞食文化的内容。
乞食对比丘来说除了养活自己,还是重要的修行课。这和乞讨食物,并不是一个境界和内容。
比丘吃食物的时候,也是专注而静默的,对食物欣赏和尊重。每天一食,也是修行课。吃的时候专注地吃,去体验食物和自己的生命,感受食物的美好。
在当时的印度,等级制度森严,低层次的人物是不能做比丘的。通过乞食这样的修行,也是为了对境修习,一切都是平等的。
乞食可以和人们接触,在遇到有人问法之类的问题,也正好可以传道,帮助他人。
比丘的乞食不是简单的乞食,有独特的文化。也是因为他们的乞食有自己的文化,所以他们可以做得如此用心,庄严。
虽然他们的乞食有文化,又是每日必行的重要的修行课程,和所有人一样的是在劳动。但是,我有很多人鄙视他们这种乞食的行为。就包括我自己,我之前也认为这些人一天什么事也不做,依靠乞讨别人的劳动果实来生活,有点让人瞧不起。
佛陀有一次带比丘出去乞食。那时正是春耕时节。一个非常富有的农夫,在自己的土地上指挥着数百各工人劳动。看见佛陀经过,他拦住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做粮食。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以吃。你们全部都梅总,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成。”
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成。”
“那你们的犁在哪儿?水牛和种子何在?你们又有什么收成?”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种子)。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面对别人的羞辱,佛陀依旧平和专注,平静地与人交流。还通过自己的方式教化他人。
佛陀是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一样,各司其职,只是工作和劳动方式不一样而已。农夫的劳动方式是人们能看见的,而比丘的劳动方式是他人从外面很难看到的。人的身份,工作性质不一样,劳动方式自然就不一样。家庭主妇和外出赚钱工作的丈夫也是同样性质的劳动,只是方式和收成不一样而已。
我们因为不了解,就会对别人的产生偏见,对自己固执己见。这才会导致很多纷争和不和谐。
佛陀教化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才能产生爱心和和谐。不了解就会羞辱,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和工作,带来不愉快。
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没有用的人和物。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要贵其师,爱其资。像佛陀一样拥有博大的胸怀。“贵善人,贵不善人”。
富农听到佛陀的教化,瞬间就被感动了。要供养佛陀。佛陀说:“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
佛陀拒绝,是因为对方并不是真心诚意,又在心甘情愿,带着尊重的心态下做出的供养。他不过是作为一种回报性质,还带有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做善事的姿态。
佛陀是想告诉他,无论你是否供养我,只要你有需要,我都会与你分享。在他心里,没有任何分别心。也不是为了食物乞讨而乞食。虽然对食物和人一视同仁,谦卑。但是,也是有尊严的。你要供养我,需要有尊重,谦卑的心态。
有些人的食物再好,也不能吃。有些东西再好,不是自己的,不是真心给自己,尊重的,也不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对他人也要保持着尊重。
无论你是施舍乞讨之人食物还是钱币,都蹲下身下来,双手尊重的递给他。因为,他和你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