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方法,往往建立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上。
首先,不论是企业或个人体质就不一样,个体在认知风格、所持筹码、风险承受力等维度差异,直接决定同一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马斯克跨界造火箭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可迁移,但SpaceX初期依靠NASA技术外包的具体路径,却难以复制。
借鉴成功经验的本质,
比起机械复制方法,更应提炼「底层思维模型」。
战略层思维如同航海罗盘(方向系统),战术层方法则是划桨技术(动力系统)。
马斯克用物理学的"还原论思维"重构航天工业,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才是真正可迁移的;而具体的技术路径受限于NASA的技术储备和时代机遇。
因此,要复制成功人士(或企业)的不是方法,而是他的底层思维与参考路径。
几次在创业说明会上,看见有人会问创业者:「你是怎么把公司经营的这么好?你是怎么做成功的?」
用这个方式问,其实没有意义,应该是要问:「你会这么做(操作)的原因是什么,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德鲁克大师最重视的是管理者的提问力,他常说:「当你问錯了问题,怎么可能得到对的答案呢?」
用一个对的思维擬订战略,依战略规划出战术方案,抓好时间期限(timing)开始行动,其表现出来的态度,一以贯之坚持去做并养成习惯。
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
(Working Backwards)提供了优秀范本:从客户需求倒推解决方案,在行动中通过PR/FAQ(新闻稿+常见问题)机制持续验证假设,每周迭代超过40%的方案细节。
只要方向对了,于执行(行动)中想方设法,研判、分析、检讨和总结,自然离目标就不远。
另借鉴成功经验的本质,也可用"概念晶体化"写作法来做提炼,这是指导教授给予我的建议。
我研究这"概念晶体化"写作,它并没明确是由哪位专家提出,我仔细琢磨看起来应该是从费曼学习法第四步"打造知识晶体"存在理论延续性而来。它有这三个步骤:
① 每日记录决策逻辑树(5W2H框架)
② 每周提炼思维模式卡片(使用费曼技巧简化)
③ 每月构建知识拓扑图(建立概念间的非对称关联)
己经数次经由这种写作方式练习,也慢慢养成这类思考的习惯,的确能有效提升思维分辨率,正如达利欧在《原则》中展现的思考演化轨迹。
真正可持续的成功,本质是认知系统与环境约束的动态适配过程。
当我们用写作固化思维演进路径时,实际上是在构建可重复验证的"心智算法",而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