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妥协与权衡逐渐与我们合二为一,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是在电影里;诗与远方,手机壁纸更直接。夜里,不时要看看孩子有没有盖好被子,早晨,要是不幸睡过头,就必须要有消防员扛着娃娃冲锋陷阵的觉悟。睁开眼都是需要你的人,这样精辟的概括从来都是切身体会,才觉得实打实的厚道。
妻子意外过世四年,苦苦挣扎在回忆里的中年男人;四年级孩子的父亲;笔耕十年依旧不温不火的小说家。每天早起为儿子小驰准备早饭,感叹看着日渐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像妻子。整理好日常家务,动手写稿修改,再发给编辑,然后所能做的就是等待,忐忑中做做家务等儿子回家吃饭。如果有朋友的邀约,会去银座的酒吧畅饮一回。和生活中的你我一样,平凡且渺小,即使面对面走过不会再去看第二眼的路人乙。
书中一点一滴的记录着作家青田的日常,通宵校稿的疲惫;出版社通知新书印量缩减1000本的失落无力,和儿子朝夕相处中的心情流露;从日常穿着打扮到心中琢磨着什么时候才能还清房贷的焦虑;晚上安顿好孩子赶去和朋友们喝酒心里的急切,希望聚会活动频率能增加,又囊中羞涩而不得不考虑再三的计算;对来自异性对的好感的局促,既走不出妻子已逝的现实,又对脱离独身生活抱有期待的患得患失。当你加班熬夜累成狗,他也在通宵达旦的写作。儿子在学校闯祸,老师一个电话过来立马,屁颠屁颠过去挨批的样子也和你我没什么两样。
千辛万苦写出一本自觉非常棒的新书,却发现好友写的新书文笔好的自己想撞墙,并且市场销量好的自己妒忌的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新书入围,获奖结果揭晓前夜被女友踹了,心情郁闷结果大醉一场,宿醉醒来发现获奖的是自己的好友,有没有情人节被蹬,第二天被老板炒鱿鱼的酸爽味道?倍受打击后一蹶不振,天天在家自言自语,写不下去了,书卖不掉了.......颓废的一塌糊涂,十几岁的儿子生怕老爹想不开一了百了,想各种办法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
生活,从来没有那么好打发的。青田耕平的工作就是趴在稿纸上,绞尽脑汁的在截稿日前把小说稿、专栏稿交给编辑。记得互联网刚开始普及时候,有一个非常时髦非常有诱惑力的词“SOHO一族”(Small office,Home office)平日里,你不用在左边曼秀雷敦右边大宝SOD蜜的地铁里摸爬滚打,不用一路从手写打卡进化到虹膜识别技术的公司考勤,不用面对认为你在偷懒的严肃主管,你优雅的端着咖啡,电脑音箱放着喜欢的歌,你在家办公!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那可以上世纪90年代末的概念哦!20年过去了,5+2白加黑,九九六、微信公司群、部门群、钉钉各种APP,24小时工作状态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块碎片时间。从前高呼拥抱互联网的时代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被一张巨大的网裹挟,时代真的变了啊。当年流行的热词叫“72小时互联网生存大赛”,换到现在,不就在家逛逛淘宝,打打游戏,饿了叫份外卖嘛!网络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生活本身。
作家,看似有无限的自由,事实上和普通的上班族没什么区别,上班可以滑滑水,偷个懒打个盹,可是靠写作吃饭的作家,糊弄一下读者试试?换做我,打死我也不敢。青田拼了命了写稿改稿,像等判决书一样的等待编辑的电话,担心才华不够让读者失望,担心出版社会因为自己历年销量不好中断和自己的联系,怕......,希望读者能喜欢自己的新书,希望出版社会加印,希望读者会一如既然喜欢自己的作品,各种执念和纠结中,十年的光阴悄然逝去。
陪伴自己十多年的久荣,真的已经不在了吗?
“十多年来,他们一同分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她如轻烟般消失的不留一丝痕迹。存在与消失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冬日里走出百货市场,察觉时才猛然发现包裹着身体的空气已经骤然变冷。穿过一扇自动门,她便消失不见,无法再牵她的手,无法再和她言语,也无法再将她紧紧抱入怀里”。
人们常把失去重要的人用“沉重”来形容,而耕平恰恰相反,及深刻的打击反倒却极“轻微”。一半灵魂,一半内脏,一半血液和内脏忽然缺失,似乎自己的体重也减半了一般轻飘飘的很轻微。众多亲戚朋友的安慰吊唁之辞,全被身上挖开的那个巨大的白色洞穴吸进去,不留半点悲伤。虽说永远都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但这也让身为作家的耕平学会了一点,描写痛失至亲的悲伤时,绝不会写的庄严厚重,而是清淡如残留着微热的白色灰烬一般。因为祭坛里的骨灰,干燥且轻微。
妻子过世的原因数年来在耕平的心中都是一个不敢去正视的谜团,久荣在去世前的那段时间中表现出异样——“然而我的心却不知满足,生活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让我痛不欲生,有时,我甚至会想我不复存在的世界将是怎样”;
某一天望着耕平说:“世界太漂亮了,太完美了,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吗?如果从这里跳下去会怎么样呢?即使这样,世界的完美也一定不会改变什么吧。但是,我要是摔得血肉模糊或者粉身碎骨的话,一定会给大家添麻烦的,所以还是先钻进一个比较结实的袋子会比较好吧”。
这分明就是渴望着去另一个世界的告白。那场事故,是不是真的是意外还是久荣一心诀别人世?如果不把事情的真像弄清楚,耕平是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的。
“幸福属于死者,而不属于被遗弃在这个世界上的生者。”久荣死后,鲜活如生的喜悦便从他的世界完全遁形,美好的、美味的、高兴的、悲伤的.......所有让人心动的元素感受起来都只有一半那么多,仿佛隔了一层薄薄的淡蓝滤纸,世界变得寒冷而又安静。曾经朝夕相处,互相习惯的那个人忽然不留痕迹的从你的世界消失,耕平在妻子不在的某一天,看见久荣的牙刷还留在杯子里,终于崩溃。
没有任何理由,只是眼泪像被引爆了一般止不住往下流。一边刷牙一边哭,看到天上的太阳也哭,看到客厅里的沙发和圆桌也哭,忽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悲伤构成的。
新年大扫除,小驰从房间里找到的那张光盘,初夏的夕阳复活了,亡妻的连衣裙在风中摇摆。久荣张开嘴对他笑。已化为光尘的妻子,在超薄电视机中生动的活着。那张写着“给十年后的爸爸和小驰”的光盘,终于解开了耕平心中的羁绊,久荣的去世确实是意外,她在出事四天前留下的影像清晰无比的告诉耕平,她下定决心要振作起来。至此,耕平终于真真切切的接受了妻子已经逝去的事实,从久荣去世那天停滞的时间终于又开始了流动,活着,真好。
一个作家,书不太畅销,经济也不甚宽裕,(我算了下汇率,耕平出一本书的能拿到的稿酬大约是3万多一点(人民币),耕平已年近不惑,人生也差不多走完了一半。这一半人生里,成功失败各占一半,成功的是自己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小说,有一个好儿子;失败的是中年丧妻,工作也不尽如人意。每年长一岁,他就痛感自己的无力。
生活(原著为完美)是什么?一切不过只是外人的评价而已。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被小说或电影删除的生活细节。犹犹豫豫,迷迷茫茫中顶住生活中的压力,期待着明天崭新的开始。
耕平会迷茫会因为事业不顺利一蹶不振;会因为在网上看到一面倒的对自己作品的否定而失去活力;会因为在作家签名会上认识的漂亮书迷发来的希望多多联系的短信心中欢呼雀跃不已;会因为心仪的女孩子没有选择他而失魂落魄;会因为对其他女人动心觉得愧对亡妻,可是真的不愿意只有自己一个人孤单的生存下去......人类从来都是自相矛盾又复杂的生物,肉身里的灵魂似乎分成了几份,当遇到选择,常常都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前一秒前进后半秒退缩。 虽然在日本,作家被等同于解决生存和烦恼问题的专家。但其实作家心理也有自负,也有愚笨,也有欲望,就跟他们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在小说这样虚构的世界里,或许可以装作什么都懂,但现实的人生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波澜过后总要归于平静,耕平终于获得令人激动的文学奖,书一定会大卖,过后仍要兢兢业业的去写出更多的作品;终于从妻子亡故的阴影里走出来,解开心结的他,亦会组成新的家庭,小驰会一天天长大直到离开耕平的怀抱......故事虽然告一段落,现实,仍旧一分一秒慢条斯理的运行。
借书中耕平的获奖感言做一个收尾吧,“在场的各位,都应该有被书籍拯救过的经历。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在人生失去方向的时候,在厌恶一切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本书,它能推你一把,让你迈出新的一步,让你产生重新面对社会的勇气,连一本滑稽可笑的书里,也有拯救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