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多,我习惯性地打开家里的零食柜,里面放了一些饼干,糖果之类的小零食,我从中拿了一块酥糖出来,撕去外包装,放进嘴里,慢慢含化着,一股甜丝丝的芝麻香在嘴里弥散开来,感觉太甜腻了些,吃完一颗就不再想吃第二颗了。
这种吃零食的体验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零食。作为一个60后,小时候似乎没有“零食”的概念。记忆中,除了一日三餐,几乎就没有别的东西可吃,除了家里的酸坛子里的酸豆角、酸萝卜。
那时候放学归来,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常常可以听见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一到家,放下书包,直奔家中的酸坛子,捞出一根酸豆角,拎起一头,高高举起来,昂起头,从另一头放进嘴里,直到整根咽下肚里。有时候,酸坛子空了,就只能饿着肚子等着吃饭了。
尽管日子艰难,但人们总是想办法满足一下孩子们对零食的渴望。临近春节,很多人家自制的小吃,就成了那时我们的零食了。最常见的是用面粉和鸡蛋揉成面团,擀成面皮,放油锅里炸,酥酥脆脆。最好吃的是,以花生芝麻白糖为馅做成拇指大小的饺子,经油炸后,变成一个个金黄色的小酥饺,令人直流口水。
后来,国家强盛,物质也丰富起来,慢慢地百货商店里有了饼干、大白兔奶糖、鱼皮花生等等。放学回家的路上,偶尔到学校旁边的百货店里,用五分钱买一个酥脆的白糖饼,是件美滋滋的事,而能与好朋友分享则更是一件开心事。
但也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成年后的我仍然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直到和一帮70后、80后同事在一间办公室工作,受她们的影响,才慢慢养成久不久吃零食的习惯。所以,她们常常会调侃说:“我们把自律的静涵姐带坏了。”
现在的零食品种更加丰富,但吃起来,总是没有过去那种满足感了。或许,在那个年代,尽管清贫,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极低的,反而容易快乐。
与我同龄的朋友们,你记忆中有哪些美味的零食呢?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