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以某种天真来写作
贾劲松
《北京文学》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中篇小说《时间隐匿的距离和东西》的作者贾劲松,工作、生活在湖北省武汉市。
这篇小说是写高等院校内发生的事情。上个世纪八十代后期至九十年代的中期,我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到一大批武汉高等院校的教授们,他们中有些知名度很高,有些是我国某个学科的学术泰斗,他们在一起争论学术问题是纯粹的争论,有时争得脸红脖子粗,但过后依然相互尊重,坦诚相待。那些教授们不看重官位、权力,对金钱也极少谈及,印象深的是给予他们工作的报酬,拿到手是多少就是多少了,他们相信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尊重教授们的辛苦付出和价值。多少年后我还记得他们中许多人的音容笑貌和名字,心中留下了这些中国教授值得我特别敬重的形象。
此后因工作原因,与高校的行政人员接触多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渐渐发生变化,从本世纪开始,这种变化越来越严重,一些老师不再对教书育人感兴趣,有的教授徒有其名,心思不在学术上,学术造假、抄袭成风,有些教师、甚至年轻教师想方设法、低三下四找人帮忙,挤入校官层,有些高校官本位盛行。这样各种在政府部门的丑态,比如行贿受贿、利益交换、裙带关系、老乡关系等等都在高校衍生,甚至更恶劣。因为这里是有知识的群体,智慧一旦用在这些方面就会比政府的人们更胜一筹。这个中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写得有些艰苦,时断时续,因为要触及到校园如此的生态,带给我的并不是愉快的心情。同样也有很多人看到高等院校存在的这些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前景深感担忧。
但小说不能这样复述,不能照搬现实,也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偏好来写。我记得博尔赫斯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一个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的作家不是好作家。作家要以某种天真来写作,他不应当考虑他在做什么,否则,他写出的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因此,这篇小说从一开始我就努力尝试用明快的言语化解校园的陌生,用生活中经历的感动来维系这个小说要表达的另外一些东西,用单纯的思维来构造复杂的过程,也就是时间藏匿的距离和东西。我努力想让读者在看这篇小说时能轻松一点,有些地方看过之后能会心一笑、有所触动,努力想让每一位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能留下一点意料之外的感受。而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愿望。谢谢大家了,谢谢《北京文学》各位老师和杨晓升主编的厚爱。
贾劲松,男,1960年10月出生,湖北大冶人。曾做过教师、工人。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在武汉生活、工作至今。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有多部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一些诗歌及散文随笔发表。主要作品有《男人的雨季》(中篇小说集)、《生灵歌谣》(散文诗集)、《湖畔》(诗集)等。有作品获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