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特意请一位刚刚进入实习岗位的学生(我那十几岁的小表弟)吃宵夜,想要给到他一点成长的仪式感。我点了一瓶啤酒,邀请他也尝试喝一点,跟他说已经走出校园,也许可以多尝试一点成人的生活。他只抿了一小口便放下,咧着嘴觉得好难喝,然后自己去点了一听可乐。(仪式感启动失败,哈哈)
然后,我便访问他:在这两年的时光里,有什么变化收获,有什么要感谢的?
他说自己的变化和收获是考虑问题更加成熟,更加周全,愿意主动去做事情,去协助老师完成班上的事务。也觉得现在自己开始有了目标,想要慢慢去尝试。在跟人交往方面也有了成长,可以很快和陌生人熟悉,并建立良好的关系。
说到感谢的部分,首先说到要感谢班主任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培养。觉得老师放手让他去做那些事情对他来讲帮助特别地大。也感谢实习中带他的师傅,感谢父母和关心她的长辈。我也告诉他:“其实还有一个人忘了感谢,那就是你自己。这两年的成长中,把之前初中没有找回的东西找回来。虽然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波折,可是你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是很了不起的、不容易的成长。而且现在自己可以很快的适应岗位,你愿意去学习,在岗位中不断去摸索锻炼。”
我又接着访问他:接下来的五年或十年期待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说首先要存一些钱,每个月的一半工资交给父母帮忙存着。然后可以去学驾照,会开车。然后再存一些钱去创业,尝试去做一些事情。
虽然这些想法是比较青涩和浪漫,或许以成人的眼光还不够成熟,可是我也欣赏他的这份勇气。至少在十几岁的我自己,还没有他这样明确的想法。
回想他在校园的时光,虽然不可完全避免,但我仍刻意回避了源于我的职务给他带来的便利,因为我知道那不属于他。但这孩子确实比较让人放心,也比较顺利的成长。在中学时代那些不被人看好的打打杀杀的武功,在我们这个学校里有一个舞台让他去展示,还收获了无数的尖叫和掌声,也收获了一份自信。他也在社团中去历练,打太极,打羽毛球,在好多老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和同学们一起去承办武术社社团。在承办社团受阻时,他也来找我,希望能帮他们一下。我只是问他们团队一些问题,帮他们澄清他们的目标,启发他们还有什么渠道可以达成目标,如果不成功又如何自处。经过这样的交流,没有帮忙变成了最好的帮忙,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了难题。
两年的时光,这个在中学不受待见,因打架被父母打工所在地的学校清退,不得已才托关系回老家短暂就读的学生,在我们的学校被点亮,完成了青春期的巨大蜕变。在他回答我的问题时,两只眼睛放着坚毅笃定的光。缘何有这样的发生呢?还是回到我最喜欢谈论的观点——对于学生,就是相信!就是看见!就是欣赏!就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