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着孩子坐上回家的高铁,一路心情舒畅,一路感觉都是优美的风景,随着乡音四起,是真的快到家了。弟弟在高铁站接的我们,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惬意,同样霓虹闪烁,沿街的店面灯火通明,公园里跳舞的、散步的人也不少,还有孩童嬉戏的声音,虽然不及大城市的繁华,却更具生活的气息。
到家时,妈妈的饭菜已上桌,家乡的味道扑面而来。我和孩子都迫不及待的动起了筷子,儿子说“外婆做的饭菜就是比妈妈做的好吃!”,外婆是笑了,我也只能不自在的笑了。在弟弟弟媳工作的城市呆了两天后,我说我想带妈妈回老家看看,弟弟弟媳说妈妈是早就想回去看看了,但因他们不方便请假,未能如她的愿。我说那正好,我们就回去两三天。
路途不是太远,弟弟当天提前下班送我们到县城姨妈家便赶回去了。妈妈说“这么多年没在老家住,房子也倒了,回来要是没个亲戚还真找不到落脚的地儿”,她们姊妹晚上估计是说了好久的话,第二天一早妈妈比平时起得晚些,表哥表嫂准备了地方特色的早餐,我使劲吃了一大碗,然后在县城叫了一个车,直奔老屋,其实屋已不在,只剩倒塌的砖土,院坝的杂草已有半人高,三户邻居家的房子尽管还在,但有两户也已多时不住人,一户还有一位远房表哥在家,但因脑袋不是那么灵光,他的日常生活也仅仅限于种庄稼、看电视,原本热闹的一个四合院,杂草丛生,毫无生气。儿子已有些不耐烦,说好多虫子,咬得他又痒又痛,或许是已习惯了城里的生活,没考虑到蚊虫的叮咬,因此也未带驱蚊虫的药,我说你多动动,或是到外面竹林看看,妈妈神色也有些黯然,只是一个劲的说“都倒了,都倒了,你看他们这两家,也是到处都是蜘蛛网了……”,记忆中,这个院子里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从小我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转,我会和哥哥们滚铁环、玩陀螺、拍纸片,与姐姐们跳房子、跳皮筋、翻花绳、丢沙包……,还有那童谣,“小皮球、踢三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现在还记忆犹新,年长一些的哥哥姐姐,则面临相亲,总有媒婆上门,我在那里的时候还曾吃过他们的喜糖,也还曾去给一位姐姐送过亲,现在他们都各奔东西,各自成家,得到消息都是零星的、间断的,只知都在各自为生活奔忙。
那时住在院里的长者中我对保娘、二嬢、舅娘印象比较深刻,她们都叫我“妹妹”,她们会给我好些好东西吃,特别是保娘,因她家住我们上面,她有些残疾,腿脚不大方便,大的姐姐早已成家,还嫁得不错,有时给捎来的东西,她就会在上面叫我“妹妹,上来哦”,妈妈知道她多半是给我拿吃的,就说“你给保娘说,让她自己留着吃”,但保娘是执着的人,说你不上来,我就给你扔下来了,我也就屁颠屁颠上去了,妈妈知道她这性情,就由着她了,只是不时也会让我送些东西给她,有时还会送饭菜,因为她家的姐姐都已出嫁,儿子儿媳有时都要去外面做工,她的老伴已过世,妈妈想着她腿脚不灵便,有时就会多做一点给送上去。到现在都还记得她总坐在她的家门口,喂喂鸡、摘摘菜、做做手工活儿的情景,后来随着年岁越来越大,子女便把她接走了。那时各家有好吃的也都会分享,比如你家橘子多、我家桃李多、她家枇杷多,在不同的季节,各家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如果有进城去带回的新玩意儿,也都会各家散点……
“妈妈,外婆,这竹林里有好多竹笋,也有好多虫子啊”,儿子又在开始叫唤了,我和妈妈来到竹林,这里可是我们夏天避暑的地方,大人们会在这里摘花生,剥玉米,我们会在这里找金龟子,把它的一只脚扯掉一部分后,插一根竹签子,一甩一摇,它就会张开翅膀飞起来,我们就抓住竹签子,让它靠近我们的脸吹风,称之“小风扇”……。“走吧,去祭拜下那些先人,到时到五孃家吃饭,吃完还得回县城”妈妈说道,于是我们走过杂草茂密的山路,在先人的坟前摆上了祭祀用的物品,妈妈说了好多的话,就像和他们摆龙门阵似的,烧了好多纸钱,让他们在阴间好好享用,我在旁边鞠躬。等祭祀完毕,妈妈说想去之前种的田土看看,这个季节正是歇土的时候,地里只有一些杂草(家里的地送给同村的一户人家在种),在地里,碰到了村里的黄姨,她老多了,穿的是庄稼人的衣服,她给妈妈说你们回来也不打声招呼,还没吃饭吧,让我们去她家吃,妈妈说不用麻烦了,有吃饭的地方。接着妈妈又问起她家两个儿子的情况,貌似不大如意,只听黄姨连叹两口气,我们要走时,黄姨执意让我们等一下,一会儿的功夫,她用塑料口袋装来了一袋花生,沉甸甸的,60多岁的人,走得气喘吁吁,妈妈说让她拿去卖,她说农村没什么东西,就只有这自家种的,硬要让我们带走,妈妈塞给她些钱,让她自己买些吃的,她执意不要,妈妈假装生气了她才收下。在去五孃家的路上,又碰到了些熟人,有的人我已不知该怎么称呼,妈妈倒是都一清二楚,只是感觉他们都老了,子女又大多在外面打工,他们还在继续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还要照看孙辈,所以看不出享福的状态。到处也有荒芜的田地,回想当初,东家西家为了争点土地的边边角角,还时有吵架的时候。到了五孃家,吃上了苦瓜烧鸭、手磨豆花、魔芋烧鸡……,杯满盆满,香气四溢,是正宗的记忆中的味道,吃完饭后与五姨一家唠唠家常,我们也就回县县城了。
一路上,我还在回味,回味儿时的家乡,对比今日的所见,我心里无法评判,家乡是否真的变好了,只是总觉得少了些味儿,我甚至在想,十年后如果再回这里,它是否又变了,至少人多了,情也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