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曾被某位简友指控用写作软件一键生成了某篇小说,虽然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个笑话,但如今显然不能对这类说法再一笑置之了,毕竟这已经成了人人都能做到的现实——那个污蔑式的指控其实相当超前,我不知道那个指控者现在是否自己就用AI写作,但对我来说,在如今这个写作变得越发便利的时代,是真的不想写了。
原因很简单,当初我还可以义正严辞地否认这个荒谬的说法,但现在无论我写得多好,也不可能摆脱使用AI创作的嫌疑了。在AI创作如此普及而且会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人们看到一篇优秀的小说时会越发怀疑这是AI辅助创作的,因为AI这么好用,效率又高,不用的人才是傻瓜——哪怕我真的没有用,但一切辩解在现实潮流面前都会逐渐变得苍白——这个将要重塑人类社会的潮流是不可逆转也不可抗拒的,首当其冲并且在AI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受影响的当然是文字行业,毕竟当今的AI本质上是“大语言模型”,在原理和训练上都是用人类语言的词元(token)做基础素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AI的本质和人类的思维其实没有区别,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婴幼儿在学习说话时就是先了解一个个音元的意义,并将其烙印在发育中的神经元上,这和机器学习词元的空间向量并将其记录在多层神经的参数上在原理上并无不同,而且人类在思考的时候也是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话,这就是语言作为思维载体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当今AI的创作和人类的创作在本质上毫无二致,两者都是用语言进行思维和推理,都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学习来实现成长,作品中也都可以看到前人的影响,只不过因为硬件材料不同(碳基的人脑和硅基的电脑)导致学习的效率和深度不同,但这个差异会越来越小,并且AI终有一天会在所有的方面都超越人脑。
我个人目前并不信任AI,因为还有隐私和知识产权等各种问题没有解决,输出结果的准确性也并非完全可靠。对我这样不使用AI辅助的人来说,现在坚持写作还有意义吗?毕竟写作不能给我带来名利,唯一可以想到的一个理由似乎就是证明我比AI写得强——但这是要向谁证明呢?就算我写出了远强于AI的小说,可如果别人都认为这样的小说是用AI创作的,那你的证明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个极为讽刺而且无解的矛盾,再说你要如何证明呢?你可以证明自己做过什么事,但谁也没法证明自己没做过什么(因此才有“无罪推定”原则),所以任何作者都不可能证明自己没有使用AI写作。至于现在的一切检测手段,也早晚会被输出越来越接近于人类的AI作品给无效化——人类在纯生物意义上的智力无法进步,但AI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
当然坚持写作的理由还有热爱——人们可以没有回报地热爱某件事,前提是这事能带来愉悦并且不太费力。所以我可以热爱动漫、影视、游戏等等娱乐,因为享受这些很轻松愉快并且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认真写作是一件耗费大量心血的事,当这些心血可以被别人使用AI轻松地一键超过时,那你付出这么多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无比费力地写出一堆在AI看来无甚价值和新意的作品,这事想想就觉得沮丧。以前我在写作过程中确实常常体会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但现在只要一想到自己的作品无论在世俗的意义上还是水平的意义上都没有任何价值和回报,就再也没有动力了。当然能够上刊拿到稿费的作者们眼下还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聪明的话也会主动使用AI创作,但我不知道这样的文学界还能延续多久,最后又到底还能剩下几个人。
考虑到今后所有的文字都无法摆脱AI创作的嫌疑,反正我是不会再看这个时代和以后的任何文学作品了。就像围棋的发展分为前阿尔法狗时代和后阿尔法狗时代一样,文学的发展也会被划分为前AI时代和后AI时代,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分界点上——本来我读书是为了和令我敬佩的作者交流,但如果这是AI写的,那无论它写得再好都是应该的,我无法对这样的作品产生任何共鸣——我不会在阅读中佩服作者的博学和机智,也不会仰慕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因为这对AI来说都是理所应当,我实在没办法带着个人的感情去享受非人类创作的作品——无论对创作还是阅读来说,AI或许真的会杀死今后人类在文化上的一切主观价值。
但我不认为这是坏事,必然的趋势没有好坏之分,对文化作品的一切价值判断都是自作多情,人类今后肯定还会开发出更丰富和更精深的其它文化享受。哪怕有一天,文字阅读被更打动人心的沉浸式体验彻底淘汰,这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就像马车被汽车取代一样,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和思维载体其实相当低效,文学也只是一种暂时的艺术,现在或许已经临近终结的时候。如果脑机接口技术开启了赛博时代,未来的人类就算有了三体人那样的心灵交流能力也毫不奇怪。一切坚持在时代面前都很无奈,当一百年后的人们看到今天最后一批纯手写作品和坚持人工创作的作者们,大概就像我们今天看待1910年的科举考生一样可笑吧。这么一想,就更不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