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为了老师布置的分析作业,说实话斟字酌句少很多阅读乐趣。后来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很喜欢,为了体会作者变身主角的精妙过程再读过一次。在《12堂文学阅读课里》苏童老师说“艾玛就是福楼拜的幽灵,所以福楼拜自然就是包法利夫人!”了解过他的生平就明白老师这么说如同福楼拜的文字一样极为精确。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在法国作家的眼里福楼拜的这部小说并不算文学经典。苏童老师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会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观点非常震惊。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在19世纪问世以来一直风波不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正统文学将它归为不道德。当然不同写作者的文学观是不一样的,苏童老师写的这篇文章谈了他喜欢《包法利夫人》的理由。
从整部小说来看,艾玛的命运从出生开始便注定了悲剧的走向。少女时代进过修道院,但在别人侍奉上帝的时候,她却读了很多浪漫小说。天性中矛盾让她在日后的婚姻里不断纠结在欲望与现实中。一个心比天高的女子却生活在乡村小镇,面对平庸无趣的日子,这本来就是一种危机。但当她试图寻找生机勃勃的鲜活力量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基因里并没有把握这一切的能力。
艾玛的婚姻看似门当户对,但终究不符合她的幸福观。作为一个矛盾体,她平庸却浪漫,虚荣而自私。一方面她为得到丈夫带来的安宁和痴情而满意,另一方面她又为精神世界的空虚而不满足。她的情感渴望飞翔,却始终没有碰到能承托的翅膀。无论是罗多夫还是莱昂,对她来说都是危险的火焰,最后把自己燃尽。
在苏童老师的文章中对包法利先生的分析非常独特。这个从小在母亲和父亲争夺中培养的男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爱的阴影下。对他来说人生唯一自己决定的大事就是娶了艾玛。婚后他自然的把这种爱的阴影转嫁到艾玛身上。虽然他是一个宽容的丈夫,看似对妻子包容放纵,但手中却握着一根隐形的鞭子。在艾玛看来包法利先生永远无辜爱慕的眼神就是在用爱和仁慈抽打她。
虽然这么说会让道德卫士们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太多没有边界的爱的确会造成叛逆心理。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用爱捆绑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最后由于边界不清而走向了无法理解的反面。人们常常会用爱做借口,把施爱的对象当做自己的财产,却忘记了过近的距离会让彼此失去空间。
读到此处,脑补了许多书里的人物,现实生活中不乏对照。真实的世界远比小说精彩,记得读过福楼拜的情史,更理解他说的“作者退出小说”和“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事实上每位作家的文字里都有那个自己,只是我们没有那样的生活未必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