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目标是一场浪漫的爱情;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重心是一个稳定的家庭;
而四十多岁后,经历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婚姻的磕磕绊绊,渐渐明白: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伴侣之间的关系,总达不到你理想中的模样。
《依恋与亲密关系》书中,作者讲述了伴侣互动中经常会出现的各种不良互动模式。
他教导我们,认清我们与伴侣之间的情感依恋部分,敞开心扉,懂得互相理解与回应,而不是被潜意识牵引,进入恶性循环。
01
夫妻相处模式中的一种:指责与批判
在夫妻相处中,一方,尤其是妻子常用指责抱怨的方式对待丈夫,这其实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妻子这样做,其实是希望丈夫能够看到她,理解她,在乎她。
而丈夫往往会认为这是妻子在挑剔他,不认可他 ,往往会用辩解或逃离的方式来回应妻子。
要么和妻子争吵,要么就是回避、逃离,不改变也不回应,从而使关系更加地恶化或僵化。
那些愤怒、指责、要求,其实都是对爱人的呼唤,只为了搅动对方的心,再度吸引他们在情感上回头,重新建立起彼此间的安全联结。
促进相互理解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在沟通中,疗愈是高位。
如果能报着一颗宽容的心,一份有爱的眼神,去理解对方语言后面的感受与需求,那沟通很容易达成一致,很容易促成和解。
自然也能建立一份安全的依恋关系,当双方有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02
夫妻相处模式中的一种:冻结与逃离
书中说:当夫妻双方都已自我封闭,进入冷酷的防卫与否定状态中。他们都已切换到自我保护模式,均试图表现出没有感觉,也没有期待的样子。
现实中很多夫妻是这样的,因为一方发出的需求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或许对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回应。
所以就采取回避与逃离的方式来对待对方。
这样的话,彼此冷漠,不付出也不接受对方的付出,表面是和平相处,实际上回避自己内心深处的依恋需求。
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以后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依恋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这种渴求便深深地埋在心里,它并没有消失,在内心深处,它隐隐地存在,时不时地浮现,仍然影响着两人的关系。
因为双方并没有为改善关系而做些什么,所以这种不好的关系始终存在,周而复始,一直循环。
03
你的爱人,是潜意识已经给你安排好的爱人
不管嫁给谁,都是嫁给了你当年的认知,嫁给了你当时那个年纪的需求。
你的爱人可能就是潜意识里最适合你角色的那个人。
婚姻也好,爱情也罢,都会随着认知增加和年纪的增长有不同的定义。每个人都要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幻灭。
无论年龄如何变化,都要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才能活出真我,活得精彩!
写在最后
张爱玲说:“人生的另一半如果选错了,往后余生每一步都是错,你会尝尽人间之苦取舍两难”。
当你自身能量不够,即便换一个人,你大概率也是从一个深渊跳到另一个深渊。
所以, 永远不要寄希望于从某个人或某种形式获得永久性的救赎。
真正能救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