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翻译
这是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三大心法”的第二条:集义。和《中庸》里讲的“至诚无息”意思差不多。
慊,就是快意、满意。行有不慊于心,就是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事。
孟子说,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的、持续的积累所产生的,是不能间断的。
“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不是偶然遇上一件仁义的事,就能奋发励志,得到浩然之气的。不管你曾经多么大仁大义,一旦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不义之事,这浩然之气一下子就泄掉了,气馁了。
前些天,中午。我车停在园区,被别人倒车时稍微擦了一下。原本车主可以当没看见,一走了之,结果那位车主让我见识到他浩然之气。那位车主自己报警,找到我电话,说明情况,后赔偿给我。虽然是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觉得自己内心过不去。
朱熹注解说,集义就像积善,就是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义,一旦做了一件不义之事,心里就有亏欠,气就软了。
义在心之内,不在身之外。所以孟子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