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1443】2025-4-26(2)
致沅弟
同治六年1867二月 二十九日
沅弟左右:
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甚多,计亲戚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只好硬心狠肠,付之不问而壹意料理军务。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弟已立大功于前,即使屡挫,识者犹当恕shu之。比之兄在岳州、靖港败后栖身高峰寺,胡文忠在奓山zhashan(现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境内)败后舟居六溪口气象,犹当略胜。高峰寺、六溪口尚可再振,而弟今不求再振乎?
此时须将劾官相之案、圣眷之隆替、言路之弹劾一概不管。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nieran(聂的读音。疲惫貌,或形容衰落不振)自馁nei(内的读音。丧失勇气)也。
评点:咬牙励志勿因失败而自馁
彭毓橘字杏南((?—1867年,湖南湘乡人,清朝湘军将领。彭毓橘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赠内阁学士,官至布政使,后率部镇压捻军起义,在蕲水被执而死,赠内阁学士,谥忠壮,赏三等男爵。),系曾氏姑奶奶的孙子,当年吉字营的重要将领;打下金陵后,被封为记名按察使,并获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老九建新湘军,他与郭松林(1833~1880,字西堂,号子美,湖南湘潭人,晚清湘军名将。郭松林起初隶属于湘军,后来成为淮军初创时期的左膀右臂,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官至湖北提督、直隶提督,予轻车都尉世职,卒谥武壮。)同任统领。据史载,彭毓橘兵败被俘后遭肢解,死得很惨。捻军如此善战,这可能是刚刚取得对太平军大胜的湘淮军们所没有想到的。跋扈骄矜的曾老九因郭松林、彭毓橘的接连失败,终于陷于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困境中。面对如此局面,做哥哥的当然不能再指责了,只能反过来安慰他,将当年自己和胡林翼屡败屡战的往事翻出来,让颇有点沮丧的老九增加点自信心。
曾氏说他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这是一句实话。人的一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没有不受挫折的,蒙羞受辱的事绝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过。但挫折羞辱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则会有不同的后果。性格刚烈、心理素质坚强的人,往往会将挫折羞辱作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从而造就出一个人才来。性格懦弱、心理素质脆弱的人,则会被挫折羞辱所打垮,从此一蹶不振。这正好比一股激流冲刷下来,遇到岩石则会溅起美丽的浪花,遇到泥土则会出现一滩泥浆。
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固然得之于天授,但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也是可望收到好效果的。曾氏经常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他第一次使用望远镜时,就对玻璃镜片经过多次打磨后能改变其原本性质一事大发感慨,认为人经过多次打磨后也能有质的飞跃。每当失意之时则咬牙励志,不灰心不自馁不屈服,这便是最好的自我打磨。曾氏说:“劲气常抱于胸,而百挫不渝。”一个人能如此坚毅,世上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