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8班潘铭威
即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也不会有人说没听过诸葛亮这个名字。作为蜀国的丞相,鞠躬尽瘁,为蜀国三分天下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尽管最后病逝在军中,蜀国最后也被灭亡,不过他在书中的形象是十分正面的。神机妙算、忠心耿耿、胸怀大志……很多正面词语都能用来形容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年轻时就自比与管仲、乐毅,而那时的他还只在山里耕田,尽管才高八斗,但在乱世中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直到刘备的到来。在三顾茅庐后,或许是真的被刘备所感动,为了答谢知遇之恩,诸葛亮终于走出南阳,从此开始了自已对整个三国形势的影响。之后,诸葛亮的事迹想必也是家喻户晓了,像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空城计等,甚至都不用再多以介绍。没有人能否认诸葛亮为蜀国所做的一切贡献,能贬低他的品格。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崇拜的人物,所以蜀国也是当初我最希望能胜利的国家。
只是,《三国演义》并不能完全按作者的想法来。历史的河岸上记得清清楚楚,那里有被时间流水侵蚀的痕迹:263年蜀国灭亡,265年魏国灭亡,280年吴国灭亡。这些,是改变不了的。
每一次看三国,似乎都有一种不甘。若是诸葛亮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或是邓艾没有成功偷渡阴平,甚至是姜维和钟会能成功反叛……但在历史的激流里,逆行好像都是走不通的。蜀国已经衰微,一个凡人从来就不能改变结果,只能留给后人一段故事和一阵唏嘘。
我想诸葛亮就是一个死都在逆流而行的人。或许这也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共性。只是逆流或否都是我们后人私自下的结论,而只有历史里的他们能真实地面对那段时间。不如说他们只是在走自已的路罢了,历史从不作用在当时的人上。它仅仅像一个旁观者或记录者,在他们死后,一个时代结束后,才把他们展示出来,然后才有了人们的评判和赞扬。
读了三国,虽然它只是一本小说,有虚构成分,但仍能感受到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那是当时三国时期的芸芸众生,用他们的一生凝聚成的一处河岸,饱受着激流侵蚀。而诸葛亮就是那段时光内最为突出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