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青岛农业大学赵明辉博士团队通过攻关,成功获得森林猫体细胞克隆后代“平安”,该项目经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鉴定,确定该森林猫为克隆个体。
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2020年QS世界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类专业排名显示,前50名仅有香港大学勉强入围,北京大学排名53,为内地高校之首。这则消息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侧面反映了内地高校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并没有因为在生命科学领域后进而颓废,反而脚踏实地,越战越勇!
事实上,自从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人类已经在不同的动物上进行了大量的克隆实验,取得了非常多的进展,但令人感到遗憾是,这种技术依然存在成功率很低。
先看看这次克隆实验的过程。据报道,科研人员从一只成年雌性森林猫的皮肤组织中分离并培养出成纤维细胞,将该细胞与一只中华田园猫的卵子进行细胞核置换和人工激活,制作成多枚体细胞克隆胚胎,这些胚胎中完整地保留了雌性森林猫的遗传物质。然后将这些克隆胚胎分别移植到不同的母猫经过孕育,62天后成功得到了一只森林猫体细胞克隆后代——“平安”。
从上文可以看出,实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多组成猫同时参与,成功诞生的仅有一只。具体有多少组猫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记者的采访中,赵明辉提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实验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就包括因物流不畅而导致的猫粮短缺,可以想见数目不会太少。
当年克隆羊“多莉”的实验成功概率为0.36%,即科学家总共克隆出277个绵羊胚胎,最终成功使母羊受孕并生产的只有多利一个。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目前动物个体克隆的成功率也仅有2%-3%,可见这种技术依然是相当不成熟的。
不仅如此,目前的克隆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减少遗传变异,使得生物在繁殖过程几乎丧失了多样性和进化能力,在面对环境的威胁时容易“全军覆没”,例如某类特定的病毒,即可将所有携带相同的遗传基因的个体毁灭。
“平安”出生于2020年12月24日,正值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之际,科研团队希望它的名字可以为它带来健康,也给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好运。作为关注科学领域的观察者,真心希望“平安”也能为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带来鼓舞,不断突破原有的技术框架,假以时日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