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992年5月,我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永仁县当跑滩匠赶“街子会”的时候,听当地人说县境内有座方山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忙于做生意,对这能避暑的方山管它是“方”的还是“扁”的样儿,我也就从来没当回事儿的去多想多记了。
今年7月,我们居住的四川盆地刚迈进农历六月间,天气就开始闷热起来,而且还有日渐加重的趋势。
为避免像往年这样酷热暑气的“侵犯”,我和妻子商量决定去云南旅居一段时间。
“到底云南的哪个地方最凉快呢?”有一天,妻子高兴地问我。
“这还难吗?我们马上去百度上搜索一下。”我指着书桌上的“平板儿”对妻子笑着说。
在百度上把云南省各个地、市、州搜索来看了分析,我们将这次旅居地定在了素有“云南北大门”之称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个离四川省攀枝花市最近的地方。
我们又找了几篇介绍楚雄州的文章来看,了解到这个州的好多地方都特别适合避暑,尤其是有“冬暖夏凉”称号的永仁县在州内最为出名。
“那我们就7月下旬去永仁县住一段时间,好不好?”妻子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又专门找了些介绍永仁县的资料在“平板儿”上翻来看完后对我说。
就是这个简单的旅居念想,在我记忆库里被封存了30多年的方山大门这次被我完全彻底地打开了。
我在心里慢慢地“寻找”着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永仁”、“方山”这两个有着相互关联的地名,就像我最喜欢的某部电影中两个最精彩的片段一样,马上就在我脑海里“回放”起来。
想到了这里,我立马放下手中的“平板儿”转身对还站在我旁边的妻子说:“到了永仁,我们一定要去领略方山风光呵,那山上真的凉快得很!”
带着去旅居地的期盼,去目睹方山尊容的好奇,过了几天,我就择了个“吉日”(吉日即好日子,我们当地人每缝要出远门,都有择吉日的习惯)在网上把我们这次出门要乘坐的动车票和将要去下榻的酒店订了。
7月22日早上7点过,我和妻子带了些简单的行李,在老家的火车站坐上了去昆明方向的动车。
经过5个半小时的疾驰,动车在午后13:12分准时准点地驶进了进入云南省北大门的第一个火车站——永仁县火车站。
下动车出了火车站,我们坐上酒店的接驳车,司机开车10分钟就把了我们送到了下榻的酒店里。
23日中午,我和妻子俩人溜达到一个当地人开的小酒馆,品尝了几道当地的特色菜便吃罢午饭。
下午,我们就在县城内走马观花地逛了“永仁古城”和“永仁古街”这两个几乎连成一片的外地人必来的旅游打卡点。这一天休整日就算过完了。
可能是头天休整解乏的缘故。24日一大早,我和妻子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来到下榻酒店的底楼餐吧吃完早餐,打了个车身上贴有“彝州出行”的网约车就朝方山方向驶去。
永仁这座小县城离方山特别近,只有十几公里的车程,网约车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方山景区的大门口。
刚下车,一阵冷风就向我们扑面而来,我和妻子不禁地就打了几个“寒颤”。
看来,昨天晚上酒店前台小姐姐告诉我们今天上方山各自要多备一件外套的友情提示是准的,我心理暗想。
“不管它的!冷,我们就大踏步地向前进。”我给自己和妻子像似打气的说道。
这样一说,妻子和我就沿着景区大门内的水泥路劲直地向山里大步走去。
走了一段路,身体发汗了。
于是,我们就放慢脚步地走着,边走边玩边欣赏起这方山的美景来:大路两旁古树参天,有松树、柏树、栎树等等……还有一些被各色大、小鲜花“包裹”着的小树苗和好多植物我根本就叫不上名来,只能说这里是树的天堂和花的海洋。
我们满眼看见的棵棵大树都笔直挺拨,每遇清风吹来,松涛阵阵,像似奏响了这片森林夏天的交响曲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听着林间偶尔传出的蝉鸣和各种鸟叫混合而成的乐曲声,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一大片还“裹”着薄薄晨雾的向日葵打卡地。
置身其中,如跌仙境一般:只见地里正升腾着的白色“仙气”烟雾缭绕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时而向东移,时而向西挪地在我们的面前和头上绕来转去的飘浮着。
再仔细看每棵正“驮”着湿漉漉水雾的向日葵花盘,它们都羞答答地朝着相同的方向弯弯地垂着头,有个别花盘上水雾凝成的小水珠,就像是颗颗晶莹剔透的白色珍珠一样,人要是不小心撞上花盘,它们就会三、五滴的像串成一条线似不停地往下掉。
看着这些弯着“细”腰,垂下“眉”头的向日葵正向着在它们面前拍照打卡的人们低头偷笑的样子,我们在心里也忍不着地想对它们悄悄的回眸一笑呢。
走出向日葵地,经过几段石阶梯步几经弯绕就到了望江岭的观景台。
看旁边醒路牌告示介绍,观景台是建在当年诸葛哨所遗址上的,传说这里也是诸葛亮二擒孟获的地方,台上建的望江楼视野极为开阔,站在上面能一眼眺望两省(四川和云南)三州市(楚雄州和四川省的凉山州及攀枝花市),还可以超过250°的视角俯瞰流经川、滇两省的金沙江。
在这里,我们的心境可以实现望江望岭望日出(天气普遍晴好的情况下),观地观天观古今的绝佳意境。
下了望江楼,我们沿着指路牌上的标识,穿过比丘尼塔、响鼓箐等景点,又走了几十分钟就看到了位于立象峰之巅的静德寺。
庙门口的两扇朱红色大门虽历经常年烈日、风霜和雨雪的侵蚀褪了些颜色,但是从那黯然失色的“妆容”看上去却又更显成稳之大气。
听着寺院内师父有节奏地敲打出来的木鱼声和钟鼓声,闻着从庙内飘出的香烛烟火味再混上这庙外青草地上草木的清气味,马上就会让我们这些久居城市森林的人们拥有的浮躁之心慢慢地变得舒缓开来,仿佛前一刻还在闹市里打转的自己,此刻被这飘进空气中的弯弯绕绕、丝丝缕缕的气息轻轻的就被镇住了。
游完方山也是下午4时。
虽然这方山上还有许多景点像活佛寺、犀牛塘、仙人谷等等以及一些出色营地、精品民宿、知名酒店和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我们都还没涉足(或少量涉足)观赏或者体验,留下了少许遗憾。
但是,我们抬头望见蓝天上那一片片、一块块、一坨坨瞬时变幻莫测的洁白云朵时,我们留有遗憾的心灵仿佛就被立刻治愈。
那洁白的云朵瞬时变得来时而像狂奔在草原上的骏马,时而像飞速升天的火箭,时而像蓬松的棉花糖,时而又像是正在瞄准野兔射击的猎人狩猎场面。
甚至有漂浮在很远地方的超大云团,乘着突发的转向风,在我们眨眼间就漂到了我们头顶上面(或面前),立马就变成了一座“神奇雕塑”似的,当我们正准备想像这“雕塑”究竟像啥,思绪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它却又变成了像其它物件的模样……
此刻,我们被这美丽的视觉盛宴完全吸引。我想,如果一定要给我们今年夏天的云南旅居生活添上一个最美而又最长久的记忆注脚,那我就把多年对方山的情愫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美景先“盛”入眼,再“嵌”入心做个存储,然后再带入那注脚。我想,这应该是留住美好回忆最佳的方法。
浑厚的方山,被我们看到的美是实实在在的;博大的方山,显露给世人的真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文化底蕴深厚的方山,我真的还没有时间去研究。不过,来日还方长呢。
方山,我们还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