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院线的人气虽然不能和春节期间比,但上映的影片数量多、类型全,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希望这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能够避开关税战的影响,长期持续下去。
今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么多国外的优秀作品,我已经受宠若惊了,没想到惊喜仍在继续。前几天看了刚上映的阿根廷电影《荒蛮故事》,我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影片的尺度也太大了吧,国产电影可不敢这么拍。
这部电影早在十年前就拍摄完成了,豆瓣评分高达8.8,要不是院线排片,孤陋寡闻的我连电影名字都没听说过。影片由六个独立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和复仇有关,角色反差大 ,情节反转多,结尾就像欧·亨利的小说,出人意料又深化主题。
我在疫情期间看到过类似结构的电影,都是歌颂祖国、家乡、父辈之类的国庆献礼片,从不同切入点编排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篇。相比单一叙事的普通影片,这种类型的电影更注重时间效率,通常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长范围内就要表述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还要做到有重点、有高潮,甚至有反转,确实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内功。
影片中六个故事对应的事故发生地分别在飞机、餐馆、公路、停车场、住宅和酒店,都是能代表现代文明的地方,并非原始野蛮的乡村荒野。故事中的主角来自不同行业和阶层,包括模特、 律师、工程师、服务员以及富豪等等。
每个复仇主体都有自己以暴制暴的理由,不是自己被侮辱或者被损害,要与对方同归于尽,就是亲人遇害,需要凶手偿命。影片中除了最后一个故事,新郎与新娘是从相爱发展到相杀,再到戏剧性和解,只见血、没丢命以外,其他几个故事都让当事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中,飞机事故的破坏面最大,完全就是机毁人亡的结果。狠辣、决绝的凶手让所有给他造成心理阴影的人一起陪葬,连亲生父母都没放过。这个故事精妙的地方在于凶手始终没有露脸,我们只能从那些认识他的乘客嘴里,了解到他上大学时就不被老师(乐评人)认可,被同学欺负,工作后又被老板炒鱿鱼,还遭遇过女朋友的背叛,以及无法容忍心理医生涨价。难怪他性格偏执,做事不考虑后果。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不要贪图便宜(所有乘客的飞机票都不是自己买的),免费的东西其实很贵。
和报复升级的飞机事故相比,餐馆里发生的事故就明显带有自卫的性质。在坏人坏事面前,女服务员作为直接受害者,严重缺乏斗争的勇气。要不是正义感爆棚的老厨娘主动出手相救,她的下场只会和父母一样悲惨。
在电影里,我们都喜欢老厨娘这种侠肝义胆的性情中人,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民除害,还独自承担法律后果。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像那位女服务员,优柔寡断,不敢替自己出头,甚至干脆保持沉默,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
影片中第三个故事最为荒唐、野蛮,是在公路上发生的事故,主角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生活境遇悬殊的他们,原本就像两根平行线,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但他们偏偏路怒症发作,开着车在公路上斗气较劲,互不谦让,非得纠缠在一起,直到情绪失控,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最后抱在一起同归于尽。在故事结尾,警察来到现场,看到他俩到死都舍不得分开的残骸,还误认为死者是殉情的情侣,真是要多讽刺有多讽刺。
我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它介绍给单位上的司机师傅。他长期被路怒症困扰,爱开斗气车,每次出事都是单位兜底,至今为止从未受过任何个人处分。但愿这部内容生猛的电影能够缓解他的路怒症,让他至少在开车时保持情绪稳定,头脑清醒。
影片中第四个故事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是拖车罚单引发的停车场事故。虽然没出人命,也没有以具体的个人作为报复对象,但那位爆破工程师发挥专长,凭一己之力,用实体炸弹表达了自己对官僚腐败体系的严重不满。原本有稳定工作和圆满家庭的他,要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也不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事情。他让官僚系统付出代价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人身自由。好在社会舆论、老婆孩子都偏向他,他的未来应该还有盼头。
影片中第五个故事最具有讽刺效果,“意外”事故就发生在住宅门口。财大气粗的富豪为了帮酒后驾车撞死孕妇的儿子脱罪,用金钱收买园丁、律师和检察官,还不断和他们像做生意一样讨价还价,直到各方达成妥协。可人算不如天算,帮忙顶罪的园丁还没有离开富豪的视线,就遭到受害者家属的报复,估计活下来希望渺茫。尽管这个故事的暴力指数相对低一些,但对人性的揭露入木三分,顺便还强调了金钱不是万能的,计划没有变化快。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六个故事都相当精彩,情节跌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张力,完全不会给人以无聊、拼凑之感,更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联想到影片开头出现字幕的时候,背景就是各种野生动物的高清图片,其实就在暗示我们人类身上潜藏的动物本能。影片所讲述的这些故事也从不同角度提醒我们,现代文明真的很脆弱,野蛮和荒唐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