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玉机真藏论篇(第11段)(2020.2.15.周六晚)
原文:
【12】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bǐng)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注释】
1,不能/自致于/手太阴:手太阴指寸口脉。
2,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五脏之气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
3,独见/者/病胜/藏也:病胜脏,指邪气亢盛,正气衰竭。
4,色泽以浮:气色浮润,颜色明润。
5,脉弱以滑:指有病之脉,弱而流利。
6,色夭/不泽:色夭:指颜色晦[huì]暗。
7,必察/四难:四难:指病人出现的“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病危的症状。
【译文】
黄帝说: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
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
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
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
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
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
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
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