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时和几位家长组团送孩子学游泳。第一次到泳池时,孩子们都很激动,玩得不亦乐乎。
其中一位妈妈很紧张,时不时对儿子说:“哎呀,不能这么游,你会呛水的。”“你先靠着岸边,小心点。”
小男孩很听话,一直待在浅水区,教练上课时他也不愿往中间去。
另一位妈妈完全是另外的样子:“你这样子太酷了,我给你拍几张。”“你可太厉害了,教练一说你就会了,要是我可做不到…”
她的女儿学得很起劲,休息时还在自己练。
最终,这个小女孩第一个学会游泳,而那个小男孩直到假期结束都还在练习基础动作。
两个孩子年龄相仿,都是零基础,上的课也一样,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一、自我的暗示,不容小视
一位老画家画了大半辈子画,可因为名气不大,作品卖不出高价,让他很是懊恼。
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死后才身价百倍。要想让画增值,可以试试装出不久于人世的样子。
于是老画家找人散布他“身体不好”的消息,还“认真”装病。别人来探访,看到他歪躺在床上,手哆嗦不止,床头也摆满了药瓶。
一段时间后,他的画卖出去一些,价格也开始涨高。画家准备继续创作,却发现不仅手哆嗦得拿不住画笔,就连腿脚也变得僵硬。
惊恐之下,他尝试通过锻炼恢复,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来了。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指的是当人们渴望某件事情发生时,会不自觉地按照内心的期望行事,最终使其成真。
这些内心期望,相当于一种自我暗示。暗示重复的次数多了,人的行为、状态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某人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精神焦虑、头痛不已。医生诊断他没有生理上的疾病,但并未明说,而是开了一些药。
病人服用几天后,感觉好多了,却不知道那些药其实只是普通的营养素。
仅仅因为希望并且相信“药”有效,病人就被“治愈”了,这在医学领域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心诚则灵”。
只不过不是菩萨保佑让你成功,而是潜意识在指挥着你不断向成功靠近。
二、他人的暗示,影响深远
你听说过“罗森塔尔实验”吗?
研究人员在一所普通中学的某个班里转了一圈,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今后会很优秀。
一年后,他们回到这所学校,发现那些被圈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其实,当初研究人员只是随机圈出的名字,老师却因此开始对这些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更高的期望。
这便给了学生们良性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对自己有了更多信心,学习的动力也更足。
萧伯纳曾说过: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一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他人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演变为一种暗示,悄悄地左右人们。
尤其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吃饭前孩子帮忙端菜,父母提醒注意安全。如果说“别晃悠,别把菜洒出来”,那么很有可能孩子真的会手晃起来,把菜弄洒;
但如果换个说法,“注意端平,慢一点”,孩子则会更加留意手中的盘子,顺利地放好。
总之,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给他怎样的“暗示”。
三、环境的暗示,润物无声
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即便你原本并不属于那个环境,在时间的加持下,也会在耳濡目染中或多或少的与之相融。
一个农夫捡到一只受伤的雏鹰,带回家和鸡群一起饲养。
雏鹰长大后,农夫想让它练习飞行,怎料鹰被扔向空中后直接摔到了地上,根本飞不起来。
长期和鸡群生活,鹰早已视己为鸡,不但没有丝毫的鹰之霸气,就连什么是飞都不知道。
电视剧《蜗居》里的郭海萍,受过高等教育,一度也是举止优雅、知性大方。
毕业后由于经济拮据,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夜以继日地受着家长里短的熏染,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知识分子的气质荡然无存。
长期的生活环境,会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慢慢将人同化。那里的各种气息会悄无声息地占据你的头脑和内心,当你想回头时却已经找不到来时路。
正是因为看到了环境的巨大影响力,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诲。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好的环境能成就人,糟糕的环境会毁掉人。
四、写在最后
暗示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也是每时每刻。
积极的暗示就像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发潜在的能量,让人们敢于直面未知;
消极的暗示则如同乌云,遮住世界的光明,毁掉人们的勇气,成为人生道路的阻碍。
人生的强者,无不懂得创造积极的暗示,影响别人,也反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