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肥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但旅游却一直不愠不火,何也?应是总体规划引领不力之故也。也看过几版肥城的旅游总体规划,虽规划者名噪业界,但高大上的规划设计似乎并不接地气、不切实际。
一是从宏观上看。肥城是丘陵盆地,文物等旅游资源多分布在丘陵高地,两河平原上的文化景观也成散点分布。因此,如何将这些散点穿成一线是首先要考虑的。经过包括我在内的有识人士多年的呼吁努力,北部山区除老城段和石横段外,翦云山、金牛山、陶山基本串连成线,但与石横的福山,孙伯岈山、云蒙山,安驾庄边家院布金山及大汶河之间的道路和交通车辆一直未得解决。肥城属丘陵浅山,山没有高度,境内最高峰翦云山也仅有700多米,没有纵深,到顶即到界。因此,必经按照我二十年前就提出的“横看山”理论,把山横过来看,从主观上增加山的纵深。这两个点是导致肥城旅游难成游的关键问题。
二是从微观上看。由于总体规划的先天不足、制约不力,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单位各自为政,驻在地划地为牢,投资不成规模、没有方向性、连续性。缺少市级游客集散地;景点交通及吃住游购娱乐设施不完备。因此,肥城现有景区普遍缺少吸引力,再加留人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开放单一、粗放等等,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发展。
鉴于此,一方面,要把旅游规划设计和建设审批权收归市里,市里在作规划时,既要专家主导,也要让乡土文化人士参与,从肥城实际出发,兼容并包,使规划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具可操作性,真正能落地实施。要深入挖掘肥城人文内涵,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景区文化厚重度,实现永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域吃住行游购娱设施,特别是解决环肥城大交通,以及景区间旅游交通和留客机制构建,串联市域旅游文化资源,实现可知可识可见。另外,要组织市内外文化人士,一个景区、一个景点地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研讨表现方式和开发路径,提升景区档次和吸引力。最后,要对接省内,特别是泰山景区,做好游客导流,举起肥城桃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大旗,结合赏花品桃、温泉洗浴、工业旅游(矿井井下观光;特钢、盐厂流水线观光)、大汶河金沙滩、漂亮,打造若干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