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安史之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标准着大唐王朝由盛世巅峰转向了衰落。这场战争由唐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持续了8年之久(755-763年)。虽然最终得到平定,但它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唐朝的人口从鼎盛时期的5500万锐减到不足1100万,有4000万人(超过中原人口的85%),在这场大动乱中消失。长安也结束“六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唐代之后再没有哪个朝代把都城建在长安。北方的经济基础被摧毁,中国经济的重心也从黄河流域南移到了长江流域。
战争第7年,77岁的太上皇玄宗帝病逝,13天后,当朝皇帝唐肃宗51岁去世。一年后,安史之乱终于落下帷幕。而这只是大唐噩梦的开始,中唐时期进入了藩镇自立山头、公开与中央对抗、朝廷无法控制局面的势头。边疆不再安定,回纥入侵,长安第二次失陷遭劫。晚唐又发生了黄巢起义,长安第三次失陷,节度史朱温篡唐。就这样,存在了289年的大唐王朝寿终正寝,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那么,在安史之乱的大浩劫中,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王昌龄等诗人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安史之乱
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很快占领洛阳,建立朝廷,自称燕国皇帝。然后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潼关,直逼唐都长安。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计划逃往四川。
西行至马嵬(wéi)坡时,将士们不干了,停止行军,说:“皇帝连国家都不要了,我们跟着他干嘛?”随即士兵发生哗变,要求诛杀身兼十五职、权倾内外的宰相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李隆基杀了杨国忠父子。
士兵们还是不干,为什么要放过红颜祸水杨贵妃?否则我们不会护驾西行。李隆基只得赐贵妃以绫绢自缢,然后启动步撵,一路摇行,过岐山,经凤翔,由陈仓折向西南,逃往成都。此刻,玄宗帝失了国家,又失了爱妃,几乎是一路洒泪逃走的,惶惶如丧家之犬。
太子李亨说:“父皇,您安心去吧!为儿要担起责任来,我愿坚守中原,尽快夺回长安,以挽回国耻。”于是,李亨率兵北上宁夏灵武,计划组织力量,反攻破敌。马嵬坡,成了玄宗皇帝和太子分手的地方,也成了一个历史的分界点。
不久,李亨请求父皇派人把玉玺由成都送往灵武,好让他指挥军队,发号施令。玉玺一到,李亨马上称帝,自号唐肃宗,在灵武成立了临时朝廷,遥尊父亲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成了哑巴吃黄莲,李亨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都城之外上任的皇帝。
有后人传说,将士哗变、马嵬坡分手、拿到玉玺就称帝,都是谋士给李亨出的主意。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它本质上就是由一场场的阴谋、杀伐和利益争夺组成的,连父子之间的血亲也不好使。
几十年后,35岁的白居易在长安下属的周至县当了县尉,路过马嵬坡一带时,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pí] 鼓动地来(安史大军)
惊破霓裳羽衣曲(欢舞不再)
九重城阙烟尘生(皇城纷乱)
千乘万骑西南行(出逃长安)
翠华摇摇行复止(步撵徘徊)
西出都门百余里(到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士兵哗变)
宛转蛾眉马前死(贵妃赐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花钿落地)
翠翘金雀玉搔头(金簪满目)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对马嵬坡哗变的描写,白居易的用词实在是太形象到位了,刻画的触目惊心、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代诗魔!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长安和洛阳双双收复,肃宗李亨把父亲从四川迎回长安。李隆基在返回中原,再次路过马嵬坡时,到处寻找着杨贵妃上吊的地方,可是昔日的绝代佳人、风流温柔之乡又在哪里?
君臣相顾无言,默默流着眼泪,向长安信马由僵而来,真的是: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二、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干什么呢?
杜甫在43岁才终于谋得一个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说白了,相当于一个兵器库房的主管。
上任不久,他回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久别的妻儿,一路上目睹遍野哀鸿,到家后又发现幼子冻饿而死,愤然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后,又写下《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到处征兵)
爷娘妻子走相送(亲人告别)
尘埃不见咸阳桥(场面凄凉)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频繁抓人)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天下欲乱)
这首诗被认为是杜甫对安史之乱的预兆,预示着大唐王朝即将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势。他刚回家一个月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玄宗西逃,杜甫一家人也挤在逃难的行列,出走长安,奔波于荒山穷谷之间。辗转多地,终于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在这里一家人才算勉强安顿下来。
这时,杜甫听说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玄宗退位,肃宗李亨已于灵武即位。他马上抛下家眷,带着一片忠心独自去投奔新帝。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是朝官,在休假期间发生了战乱,他有义务尽快向新皇帝报道。不想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回长安。
当时,杜甫只是一个不起眼小官,所以9个月后,他侥幸逃出长安,跑过两军对垒、枪林弹雨的危险战场,冒险奔向风翔(今陕西宝鸡),去投奔刚登基不久的肃宗李亨。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穿着破草鞋,双袖的破洞里露着胳膊肘子),令肃宗大为感动。当时,像杜甫这么忠君的人非常罕见,因此长安收复后,肃宗给了杜甫一个官职:佐拾遗(谏官),由先前的地方官晋升为中央的八品官。这是他一辈子最高的职位。
2年后,杜甫因为生性耿直,办事认真,上奏进谏,结果触怒肃宗。幸亏宰相张镐力救,才免除一死,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县的祭祀、学校等)。
华州任职第二年,关中出现旱灾,杜甫借机弃官。从此,带着妻儿离开华州、过秦州(今甘肃天水)、经成州(今甘肃成县),走上了艰难的流浪之旅。48岁时来到四川,投奔好友严武(成都尹)、高适(蜀州刺史),在成都过了几年一生中非常难得的安定日子。杜甫草堂就是由高适、严武帮着搭建的,说白了只是公家为他搭建的一个茅草屋子。
在这里,他为妻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而舒了一口气,写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他结束多年的漂泊,身心放松下来,在邻居黄四娘家的园子边独步寻花,沉浸在轻松舒畅的田园气息里: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一天,他听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安史叛乱即将平定,一种急于奔回老家洛阳的喜悦无法按捺。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大好消息)
初闻涕泪满衣裳(兴奋哭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如何)
漫卷诗书喜欲狂(家人笑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喝酒庆祝)
青春作伴好还乡(准备回家)
即从巴峡穿巫峡(先走水路)
便下襄阳向洛阳(再走陆路)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我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人欣喜若狂。何不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回到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就沿着长江从巴峡穿过巫峡,在襄阳登陆,直奔洛阳。由此可见,杜甫归乡的心情是多么的热烈和迫切,甚至连如何回洛阳的线路他都在想象中规划好了。
有一天夜晚,天下起了雨,草堂很简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在这样的雨夜里,杜甫长夜难眠,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妻儿“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想的是普天之下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怎么能渡过这样的雨夜,于是又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那些天下的贫寒之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古老的山岳一样。唉!到那时,即使我的草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又有什么遗憾!
杜甫是不是很傻气、太不自私了?但就是凭着这股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本性,让他获得了后世一代一代人的颂扬。
几年后,高适、 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又开始了流浪生涯。他买了一只小船,这个小船就是全部家当。他带着妻儿不断往来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所以这个时期写下的诗句都是江景,老病飘零,游荡他乡,无家可依,十分凄惨。
家在哪里?湘江上这条破船就是他的家。不久,杜甫病逝在船上,享年59岁。
临终前,他写下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兼呈湖南亲友》,说出了自己一生的两大遗憾:“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想到他一辈子没能给妻子儿女们带来幸福,而自己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伟大报负却又一世无成,不禁泪流满面。与此同时又遗憾:“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直至临终,他仍念念不忘国家和人民。
在成都暂居期间,杜甫曾经多次到武侯祠祭拜,为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折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一生处于贫、苦、难、生活不保的状态下,但他骨子里那种匡时济世的抱负一点儿也没衰减,反而变得更加强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一生最精准的评价,可这又何尝不是杜甫本人的一生情怀呢?
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干什么呢?
李白当了翰林待诏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只是一个为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写诗、唱赞歌的御用文人,非常苦恼。于是,他天天在长安的小酒馆里喝酒,天天喝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帝叫他去写诗,他故意装醉不去,那是心里憋屈和不满呀!世人无法理解他,所以他很痛苦。李白喝酒是为了麻痹自己的心灵,说自己是仙人是为了给自己的与众不同找一个理由,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也是为了安慰失意的自己。然而,酒醒后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他让玄宗调羹,贵妃研墨,让高力士脱靴,敢于邈视一切权贵,不断地得罪同僚,又怎么能有好结果?
很快,他提出要辞离长安,不想当翰林待诏了。玄宗心中暗喜,“哈哈,这个狂妄、有才华又拿他没有办法的人,终于要滚蛋了!”于是顺水推舟,送了李白许多的财物,还假装恋恋不舍地送了行。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回到安徽庐山隐居,心中十分不平。想当初玄宗诏他入朝时,李白以为自己一展宏图、匡扶社稷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在那个秋天,出门前,他高兴地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山酒酿好)
黄鸡啄黍秋正肥(秋鸡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杀鸡酌酒)
儿女歌笑牵人衣(爸不要走)
高歌取醉欲自慰(边喝边唱)
起舞落日争光辉(手舞足蹈)
游说万乘苦不早(早点出发)
著鞭跨马涉远道(策马飞去)
会稽愚妇轻买臣(别小瞧人)
余亦辞家西入秦(要当大官)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告别妻儿时,他是仰天大笑,出门而去的。因为他觉得像他这种满腹经纶之辈,岂能埋没于民间,做一个庸人呢? 诗里用了朱买臣的典故。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知名大臣,今苏州人,40多岁仍然是个落魄书生。他砍柴的时候,经常背书,嘴里哇啦哇啦背个不停。人们天天嘲笑他,妻子面子上过不去,就离婚嫁给了别人。后来,朱买臣西入长安,通过同乡推荐走上仕途,先任会稽太守,后来因为平叛有功,位列九卿。李白的意思是说,不要小瞧我,这次皇帝召我去长安,我也要当大官了。然而,2年后,他就辞去了翰林待诏之职。
李白返回家乡后,异常苦闷, 正当深感不得志之际,机会来了。永王李璘请他出山,辅佐他的伟大事业。
李璘是谁?他是李亨的弟弟,驻守在江南,兵精粮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璘听说哥哥李亨私自夺了父亲的皇权,当了皇帝,极为气愤。于是毅然起兵,想讨回公道。唐朝初年,李敬业发动扬州兵变,公开讨伐武则天篡唐时,请的艺文令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大造舆论。如今,我李璘又怎么不能请心怀大志、名气更大的李白入幕,为自己摇旗呐喊呢?李白欣然接受,觉得自己的人生春天终于来了。这一年,他57岁。
4个月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被关入大牢。幸好负责平定李璘之乱的是高适。早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结伴同游梁、宋。杜甫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我们晚上喝多了就睡在一个被窝里,仰望星空,畅谈人生和天下之事;白天睡到自然醒,再手拉着手继续寻道访友,登高怀古,吟诗唱和。这就是李白、杜甫、高适年轻时结下的友谊。
后来,经郭子仪、高适等友人相救,李白才免去一死,被判处流放夜郎。李白还没到夜郎,行至白帝城(今四川重庆奉节)的时候,听到肃宗大赦天下的消息,他就在名单里,他被免罪了。
李白欣喜交加,马上掉转船头返程,又写信让儿子在长江下游迎接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马上写下名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大早,天还雾蒙蒙的,我就辞别了云雾缭绕的白帝城,向千里之外的江陵顺流而下,没想到一天之间就到达了。沿途,小船像箭一样飞逝,两岸的风景都看不清,只有猿猴啼叫不止,小舟已经不知不觉的驶过了千重万重的山峦。
这首诗是在描绘长江沿线的美丽风景吗?不是。是在描写小船沿江而下的神奇速度吗?很明显也不是,它是在描写李白的快乐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表面上说的都是行程之快,背后却代表了一种大难不死、劫后生还的意外惊喜,还有归心似箭、恨不能马上到家、与家人团聚的急迫心情。能死里逃生,怎么不会产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之感吗?
何为诗词?诗词就是最简练又高度浓缩的语言。读诗,就是在读诗人的心。了解了诗人的身平、当时的处境,才能读懂诗人的心境,而读懂了诗人的心,诗的含义便会迎刃而解。可惜,我们小时候学诗的时候,很少有老师讲李白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反而大讲特讲此诗如何简洁优美,如何对仗押韵等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它的根和魂,即诗人的心。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家叶嘉莹先生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诗的背后藏着一颗鲜活的心,这就是中国诗词历千年而不衰,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核心原因”。
四、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在干什么?
高适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刚正有谋。15岁丧父,为了谋生,他先后游历各地,却找不到用武之地,十分苦恼。之后,又接连走遍了边塞,甚至还做过乞丐。他年近50岁,才当了一个小小县尉,不久辞职,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后来高适参了军,成为大唐名将哥舒翰的幕僚。
安史之乱爆发后,与杜甫和李白的经历不同,51岁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反转的历史性机会。
潼关陷落后,他曾向朝廷请缨驻守长安,未果。玄宗逃往四川后,高适日夜兼程追上了唐玄宗,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国家出谋划策,升为侍御史。他在平定安史叛乱中表现英勇,又参加了平定永王李璘之乱。最后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事业达到了让历代诗人羡慕的高峰。杜甫晚年辗转至四川,就是去投靠好友高适和严武的。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享年61岁。3年后,高适去世,享年62岁。有人说李白当年追随李璘属于政治上幼稚,才导致杀身流放之祸。然而,而历史总是在翻转变化的。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第二年安史之乱彻底平定,而当年的永王李璘案在代宗眼里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李璘案被昭雪,但李白已经看不到了这一天了。
史书评价高适说:“而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功业、诗文双丰收的一位,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
他早年不得志时,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一系列揭露现实、怀才不遇的诗作,比如《蓟门行之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我在蓟门碰到了一位老兵,他独自站在那儿,思绪纷繁不绝。单身一人,孤独零丁,已经白发苍苍。自认为建立功勋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他连戍守边塞的李将军是谁都不知道了。这首诗,与其说是写一位老兵对玄宗后期执政的失望,不如说是高适本人怀才不遇,对时局的不满。
后来,等高适功成圆满后,他的诗就变得越来越恢弘豪迈,老道平和圆润: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大雪融化时,胡人的兵马悄然退还,清透的月光照耀着边疆的戍楼,悠扬舒缓的羌笛响起来。试问那《梅花落》曲调会落向何处?它随风飘散,一夜洒满了塞外关山。
他在《别董大》中,又写下流传千古的送别名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果说诗境就是心境的折射,那么心境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是由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与处境决定的。一个人或歌或吟,或悲或喜,歌的、吟的、悲的、喜的,都他的身世与处境。心灵就是诗歌诞生的源头。诗就等于真心,非真心而不能成真诗焉!
五、王昌龄、王维能躲过这场浩劫吗?
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年)的进士,曾经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江宁丞、龙标尉等职位。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南蛮之地)县尉时,李白听说后,因为不能亲自相送,在遥远的他乡寄去了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老朋友,我把心里的忧愁都寄托给了明月,希望它能随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啊”。想想王昌龄在半路上收到此诗后,能不感动吗?
长安陷落后,王昌龄正在龙标县尉任上。他很担心家人的安全,于是丢下官职,返回长安寻找家人。走到安徽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捕获并杀害,享年59岁。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史载,因遭嫉妒所杀。闾丘晓同样没有好下场,他在解宋州之围时,宰相张镐以延误军机为理由,下令杖杀闾丘晓。
闾丘晓跪在地上,哭着求饶说:宰相大人,我家里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看在她们的份上,饶小人一命吧!”
张镐只说了一句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当年,唐玄宗偷偷出逃长安时,只带了贵妃、诸王子,还有身边的亲信。朝中臣子,能跟得上的就一起走,跟不上的也没人管,只能自求多福。王维当时担任的是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纠弹官吏),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没来得及逃走。
他被叛军抓住后,马上喝了哑药,假装不会说话了。安禄山也不傻,令人把王维押至洛阳,逼他当了伪官,继续做朝廷的给事中。
安史叛乱被平定后,王维却成了阶下囚,朝廷准备以叛国罪处死王维,理由是“变节,为反贼献力,有辱宗庙社稷”。当时,他的二弟王缙担任邢部侍郎,恳请肃宗皇帝削去自己的职位,替哥哥赎罪,以保全兄长的性命。与此同时,王维依靠曾经写下的怀念皇家旧德的诗句,才大难不死,挽回一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自从发生叛乱之后,千家万户都为满城荒烟而感到伤心,我们这些百官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天子啊?时间在一天天的流逝,秋天的槐树叶子已经开始凋零,飘落在这空寂的深宫里。凝碧池头却在高奏管弦,终日宴饮,举行庆祝的却不是原来的主人啊!
诗里把王维失国悲哀的心际吐露与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靠这首诗,王维赢得了人生的大反转。
王维和李白一样,能够逢凶化吉,大难不死,也是一个奇迹。然而,经过这次生死攸关的打击后,王维看清了政治的风云变幻,彻底放弃官场理想,就此历劫飞升,过上了置身林野、参禅悟道、隐于水木琴书之间的日子。
总之,安史之乱的历史太值得总结了,玄宗皇帝逃到四川退位,杨玉环被赐死,杨国忠父子被砍头……许多诗人受害,当然也涌现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颜真卿、李光弼等许多可歌可泣、充满凛凛正义的爱国名将。
比如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可能只知道颜真卿是一个大书法家,其实他还是一位正直大度、忠君爱国敢直谏、有责任敢担当、浩气凛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颜真卿(709-784),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最大的特点是:第一、为人耿直,有才气。25岁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除了政绩卓越之外,他还善诗文,一生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大量文章。第二、刚直不阿,忠良爱国。颜真卿曾弹劾武部侍郎崔漪醉酒上朝,谏议大夫李可忌朝会不肃,这两位官员最后都因弹劾而遭贬,唐肃宗称赞他是名儒,深达礼体。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挺身而出,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他的弟弟及侄子双双战死。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784年(兴元元年),李希烈反叛,颜真卿被朝廷委派晓谕叛将时,凛然拒贼,不幸被缢杀,77岁为国捐躯。遇害后,三军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第三、书法精妙,留芳后世。他的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后人把颜真卿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草圣张旭(让狂草艺术在盛唐达到高峰的人),独创“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
许多人以为,做书法家、爱国将领,就难以成为文学家;重家训家规家风,会走进小天地,出不来。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融在一起的,根本不冲突也相互不干扰,反而成了一个练就才华的大熔炉。不是说当了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在政治功业上就难有成就了。欧阳修、史马光、范仲淹,都是知名宰相,诗文、功名并没有担误。莫言说的极好:“当一个人的才华无法满足其野心时,首先应静下心来,反思和学习。”反过来说,当一个人的才华足可以驾驭自己的梦想时,就会有异于常人的精彩!
读史明理、读史明智、读史祟德、读史增信。后面,我们是不是应该写一个《安史之乱简史》《杨玉环传》《郭子仪传》《颜真卿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