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不仅有椅凳类坐具、几案桌台类盛放具、床榻类卧具、屏风类装饰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玩件,情趣盎然,值得玩味收藏。
橱柜类
橱与柜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橱柜的历史很久远,是在箱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在遥远的历史早期,箱与柜的形制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因为置放的地方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左传》记载:“箱,大车之箱也。”可见,当时的“箱”是指车内存放东西的用具,而安放在室内使用的箱形家具,则称为柜,形制较小的箱又称为“匣”。直至西汉时期,箱与柜的形制与功能逐渐分离。
汉代以后出现的“厨”,是一种前开门的炊饮家具,可用来存贮食物,至今我们仍然将做饭的房间称为“厨房”。两晋以后,“厨”类家具迅速普及,用途也更加广泛。原先只用来存贮食物,后来扩展到存放书、衣物等。为了同厨房里的厨区别开来,厨字边加了木字,成为“橱”。
开始的时候,低型家具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那时候的橱也比较低矮。后来,高型家具逐渐兴起,并逐渐取代了低型家具,橱也随之升高,又称为“立橱”。唐宋时期,橱与柜的形制基本定型。橱和柜的区别在于,橱的形体较小,在橱面之下有抽屉。柜的形体较大,有两扇对开的门。
明清时期,橱柜类家具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中国古董家具中最主要的角色。明代橱柜的形制很多,有圆角柜、方角柜、两件柜、四件柜、亮格柜、闷户橱等。
在现代家具的概念中,柜类家具相对要低矮一些,像柜台、床头柜、箱柜、玻璃柜等;橱类家具要相对高一些,像五斗橱、博古橱、大衣橱、书橱、文件橱等。而在古代,情况却大不相同,柜比橱相对要高一些。
橱是案与柜的结合体,兼有案、抽屉和闷仓三种功能,是主要用于收藏日常衣物用品的家具。橱的形体与桌、案相仿,上面是桌、案的样子,面下有抽屉;下部是封闭的柜,民间使用较多。有炕橱、闷户橱及三联橱等形制。闷户橱与三联橱的区别是橱的抽屉下面有闷仓,没有能开启的两扇门;柜腿与柜面相交,上下不垂直,为上小下大,有“侧脚”。
例如,明代的一个闷户橱,其形体与桌案相仿,面板下安有抽屉,安两个抽屉者称为连二橱,安三个抽屉者称连三橱。而明式家具中的柜,形体较高,两门对开,柜内有搁板数层,用来存放物品。其实,橱与柜之间的区别本来就不大,还有人认为柜是橱的俗称。据《补笔谈》记载:“今吴人谓立柜为厨者”、“故谓之橱,俗作柜。”橱与柜的称呼,也存在地区的差异,北方喜欢称“柜”,南方则喜欢叫“橱”。
架格是橱柜类家具中比较特殊的一员,主要有书架、画架、博古架等。架格主要用来陈设陶瓷、玉器、书、画、工艺品等。专门用来陈设陶瓷、玉器等古代工艺品,一通到底的架格叫做博古架,若上层为架,下层为柜者叫“博古柜”。
古代柜类家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角柜,因其外面的木档多削去棱角,削成圆角,故而得名。其柜顶的前面与两侧都伸出柜身,形如帽子,木轴式门,无绞链,是最典型的中国柜类家具。又因其造型上小下大,故江浙与上海一带俗称“大小头橱”。另一种是“方角柜”,这种柜子四角见方,上下大小相同,上有顶箱者称为“顶箱立柜”,或者叫“四件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