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五一的第三日,去了六和塔、西湖于谦祠,还登上了保俶塔、蛤蟆峰,晚上还跟朋友在杭州小聚,又是一般风味。
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这号称西湖三塔。
六和塔则又因为壮丽,而且矗立在钱塘江边,可以观潮所以又有将军塔之称。
六和塔始建于976年左右,是吴越王钱鏐所建。后来又几经荒废。如今看到的是则是外立面为清代和近代维护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当然这里又是位数不多可以登塔的木结构的建筑了。如山西的应县木塔则没有办法再登临送目,也是遗憾。
当然这里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匾额。六和塔作为杭州钱塘江畔的千年古塔,其每层匾额与对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现存文献及官方记载,塔内七层的匾额与对联依次如下:
第一层:初地坚固
匾额:初地坚固(乾隆御题,取佛教 “初地” 喻修行根基稳固)。
对联:上联:层涛无定止,示万法如雾如电 下联:慧照此长明,拯十方已溺已饥
(以江涛无常喻世事变幻,以佛光普照表济世情怀)。
第二层:二谛俱融
匾额:二谛俱融(“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寓意佛法与世俗的交融)。
对联:上联:云连海气迷仙桥 下联:风递潮声丞法筳
(描绘江雾缭绕、潮声伴法音的意境,暗合 “二谛” 交融之妙)。
第三层:三明净域
匾额:三明净域(“三明” 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象征智慧澄明之境)。
对联:上联:金摆池鱼惊俗眼 下联:琴调山流写清音
(以池中金鱼与山间流水为意象,表达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禅意)。
第四层:四天宝纲
匾额:四天宝纲(佛教 “四天” 指四天王天,寓意佛法护佑四方)。
对联:上联:潮声自演大乘法 下联:塔影常圆无住身
(以潮声喻佛法自在流转,以塔影圆融表空性无我之理)。
第五层:五云覆盖
匾额:五云覆盖(“五云” 指五种祥瑞之云,象征佛法庇护众生)。
对联:上联:六和证道身,风铎月轮俱在 下联:四角碍云日,江潮窣sū堵相依
(将六和塔与自然景观融合,体现 “六和” 精神与天地共生的哲学)。
第六层:六鳌负载
匾额:六鳌负载(取自《列子》中巨鳌驮山的神话,寓意佛法承载众生)。
对联:上联:一塔七层八面万佛千灯下联:孤舟双桨片帆五湖四海
(以塔的结构与舟的意象对比,展现微观与宏观、出世与入世的辩证关系)。
第七层:七宝庄严
匾额:七宝庄严(“七宝” 指佛教七种珍宝,象征修行圆满之境)。
对联:上联:一塔登临,涛壮云奇供胜览 下联:千年俯仰,花开月满动遐思
(以登塔观景的时空跨越,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补充说明
匾额的历史渊源: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时,曾七至六和塔,为每层题写四字匾额,首字依次为 “初、二、三、四、五、六、七”,暗合佛教 “七觉支” 修行次第。这些匾额原物已佚,现存为现代书法家重书。
对联的文化内涵:
对联内容多融合佛教哲理与自然景观,如 “潮声自演大乘法”(第四层)将江潮与佛法关联,“塔影常圆无住身” 则呼应佛教 “无我” 思想。部分对联还涉及民间传说,如第四层供奉鲁智深像,对联暗合《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六和塔的典故。
建筑结构与题刻:
六和塔外部为十三层木构,内部实为七层砖石结构,形成 “七明六暗” 格局。塔内每层均有砖雕、壁画及历代文人题刻,如明万历年间的北极真武像、清乾隆御碑等,与匾额对联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叙事。
登塔可以远眺钱塘江,遥想当年施耐庵先生写就的《水浒传》其中花和尚鲁智深,听潮而信的故事,不仅一番感慨。
“鲁智深听潮而信” 是《水浒传》中鲁智深临终前的经典情节,体现了他从 “杀人放火” 的豪侠到觉悟圆寂的禅宗顿悟过程,蕴含深刻的佛教思想与人物宿命感。以下从情节背景、核心内涵、象征意义三方面解析:
一、情节背景(原著依据)
出自《水浒传》第 119 回(不同版本回目略有差异)。鲁智深随宋江平定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休养。某日夜闻钱塘江潮声大作,问寺中僧人:“这潮信日夜两番,如何不见起落?” 僧人解释:“钱塘江潮,早潮为‘潮’,晚潮为‘信’,昼夜各一次,从不失信,故曰‘潮信’。”
鲁智深突然想起五台山智真长老曾赠他的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指生擒夏侯成),“遇腊而执”(指活捉方腊),“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至此恍然大悟,深知 “潮信” 即自己圆寂的征兆,遂沐浴更衣,焚香静坐,留下一首自赞偈后安然圆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二、象征意义:草莽英雄的精神升华
生死观的超越 鲁智深的圆寂不同于普通死亡,而是佛教徒 “坐化” 的最高境界(身心安住,自在往生)。他一生反抗压迫、快意恩仇,最终却以 “听潮” 这种宁静的方式结束生命,体现了作者施耐庵对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的信仰 —— 即使杀业深重,若能觉悟,亦可证得正果。
宿命与自由的统一 智真长老的偈语早已预言他的人生轨迹,但鲁智深的 “信” 并非被动接受宿命,而是主动领悟:从最初对偈语的困惑(“师父教洒家‘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如何不省得?”)到听见潮信时的顿悟,象征他从 “被动宿命” 走向 “主动觉悟”,最终在生死关头实现了精神自由。
《水浒传》的悲剧美学 梁山好汉多以惨烈结局收尾(如宋江被毒杀、林冲病逝),唯有鲁智深的圆寂充满诗意与禅意。这一情节既符合他 “天孤星” 的星号(孤独中见自性),也为全书的悲壮基调增添了一丝超脱的哲思 ——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抗争,更在于对自我的终极认知。
鲁提辖的故事是我们儿时课本里津津乐道的内容,鲁提辖拳打郑关西的回目情节,更是如雷贯耳。这里还有武松出家、鲁智深圆寂的故事发生地。地理、人文、风景都完美的集合在此处。登塔结束下来,听到有杭州本地的大爷在忘情的吹奏口琴,时而传来李叔同先生的《送别》曲目,更是相当应景。
去过六和塔,我又骑车去了此行需要拜谒的民族英雄于谦祠。其实这次我才知道,在地图上要导航于忠肃公祠才可以抵达。这也是古人为尊者讳的由来吧!抵达于谦祠,傍边就是于谦墓。青山有幸埋忠骨!这位为明王朝续命的英雄就长眠于此,对西湖另一边的岳王庙遥相呼应。
他们都是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恨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英雄的故事值得一说再说!毕竟他们都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真人。明代正德皇帝的土木堡之变,让北京限于绝境,当朝廷徐有贞等都要投降逃跑的时候,是先生于谦挺身而出,决定固守北京!是啊,晋代失去北方,五胡乱华,崩乱永嘉;唐代而西入蜀,最终军阀割据,国家丧乱;宋代南渡,最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明代南渡最终又哪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于谦的英雄是淡定、是从容,更是舍生取义,以天下苍生为念!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可惜,先生没有逃脱命运的大手摆弄,虽然他挽救了大明江山,一城百姓,然而他自己却卷入了明英宗等的南宫复辟,最后身死北京。当锦衣卫抄家时,先生却一贫如洗,家无长物!
当,锦衣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锁着门的地方,想着必有宝贝,以为是于谦的私藏。结果破门而入,里面都是皇帝赐的官袍和宝剑……
有的人他死了,但他永远活着。看到于谦墓上有心当代人送的花,还有写的字,这里的清风明月、西湖风景,应该是先生最好的归宿吧!
出了于谦祠,继续骑车去逛了一下西湖,看了断桥残雪,也爬上了保俶塔。如果说不想西湖人多,那稍微费点体力,登山,爬上保俶塔,登上蛤蟆峰,那是城隍阁的正好对面。这里也可以看到断桥上的人山人海。
而这里却不需要人挨人,摩肩接踵,自得清闲。一直顺着山往前就会看到抱朴道院,继续往前还有几个名人故里,以及坐上1314的公交车,去白堤,看看中山公园里的孤山以及西泠印社。也自然一番趣味!
西湖美景,三月天嘞;春雨如酒,柳如烟……
——力 2025年5月7日 乙巳年四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