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相比委曲求全,真诚待人是一份更加珍贵的礼物。
因为当人因为内部或外部压力而屈服时,一定会心怀怨恨,他们会因此失去尊严,而且在情绪上付出代价。所以委曲求全时,人们更不可能怀着善意回应我们的需要和价值。
每个人都对自己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
1️⃣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2️⃣允许自己表达感受和需要,袒露脆弱,会有助于化解冲突。(虽然,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因为袒露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遭受强烈的评判,因而让我们对表达自己感到害怕。但这却是活出真我,活出与人有联结的品质生活,所必然要经历的,不是吗?)
3️⃣当我们通过评判、指责、臆测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会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
4️⃣请提出正向的具体明确的行动请求,而非要求。其区别在于当对方拒绝时,我们是否能够同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好像进入了低欲望的社会阶段,我们又好像进入了人均抑郁的阶段。经常听到的是:
1️⃣“我没有什么想要的,就这样躺平挺好的”
2️⃣“我对现在不满意,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
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关于接纳的教育,比如:
1️⃣我们想要被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非想要的太多。
2️⃣我们拥有期待和梦想,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而非见不得人。
3️⃣坦诚而有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高情绪智力的表现。而非矫情做作。
然而,我们一直被社会所规训的却是成为好孩子、好父母、好员工、好工具、好人,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我们习惯性地去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去觉察自己情绪,去清晰自己的需求,然后清楚地说出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你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是你爱自己的起手式。
非暴力沟通,不是操纵和算计他人的工具。
当我们发现沟通话术没管用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需要他人的改变和回应,是出于自愿和善意吗? 还是将沟通是否成功归结于对方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呢?
非暴力沟通起作用的方式,是基于一种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只有当他人相信我们将彼此的关系放在首位,并致力于满足彼此的需要时,人们才能相信我们,并回应我们的请求。
感受两段对话:
对话A:
太太:你从来不好好听我说话。
老公:我怎么没听了?
太太: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老公:你到底想说什么?
对话B:
太太:你从来不好好听我说话。
老公: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希望在我们沟通时感受到更多连接,是这样吗?
在这两段对话中,明显体现出了:“同理”对于关系维系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复述”对于沟通的有效性。
复述,是沟通过程中非常有效的同理方法。
当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讲清楚时,可以邀请对方复述他听到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哟)
当你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时,可以先讲述下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对方向你进一步地说明和更正。
再或者是当你觉得对方还希望对此进行确认时,可以主动复述对方的话语。(这份复述,在向对方表达着:我在呢,我听见你了,我看你你的需要了。)
🌈有一项有关劳资管理谈判的研究显示,在谈判中,如果一方在回应前,先准确复述对方说过的话,那么,达成和解的时间则会缩短一半。
当我们在对话中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伤害了尊严,是因为我们陷入了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或者沉浸到了自我怀疑自我愧疚的情绪之中。
而事实却是,对方说的那些话,是对希望被看见、被理解,并寻求被帮助满意需求的呐喊。
所以说:当我们专注于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就再也听不到任何批评、攻击、辱骂和评判。
愿我们:看到别人的防御不退缩,在他人的攻击下能存活。
如何以善意和友爱对待自己?
时刻做出有助于生命成长的自我评价
👇
做出符合生命需要的选择
👇
万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甘地:若要寻求这个世界的改变,就让自己成为改变。
每个行为(情绪)背后都有能量
爱自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出于对生命纯粹的爱,去做出选择,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义务或职责。
因为前者能让人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美好,累也快乐;而后者却因强迫的氛围让人心生抗拒,无聊又无趣。
如何改变呢?
1️⃣列出生活中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2️⃣在这些事情前面加上“我选择”。
3️⃣试着体会“选择”背后意图,然后表述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当匮乏思维和对错的思维绑在一起,任何人都可能变得好勇斗狠。此时,哪怕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也无法被看到。
- 匮乏思维:只有我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 对错思维:这个冲突中,要不是他的错,要不是我的错,绝对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