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寻找之路相当漫长,因为一个人能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起点P就很不容易。即使我画出了上面充满交集的四个饼图,看似勾勒了一个理想模型,但回顾这20年,我寻找P和D的难度大概是画出这个交集图的10 000倍。
先要克服虚荣,有时候,你以为你热爱的是这件事本身,其实你热爱的是这件事背后的虚荣。那么当这件事有一天无法带来预期的荣耀或荣耀不能再满足你时,这件事就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我们在第一章通过追悼会策划表测试过什么是真正的毕生热爱,在这里是寻找D的一个重要参考。通俗来讲,当你在房间独处,谁也看不见你,当做这件事可能不挣钱,也暂时没人知道,你依然默默很乐意的时候,这件事向前指向的终极目标就应该很接近D了。
就像我大学专业选择播音主持一样,18岁的时候我幻想有一天美美地坐在电视屏幕里,大家都看着我。这就是典型的虚荣心,大家都看着我干什么呢?我其实并不会给看着我的人带来价值,我只负责提供朗读价值。给看电视的人带来价值的部分是播音员念出来的那些内容,而那些内容里描述的、足以形成新闻的事是另外一些人做的,那么我是不是应该直接去做那些有价值的事呢?
大家在探索D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痛苦很可能和我的一样:所学专业和技能暂时集中在P,同时模模糊糊有个D,D虽然还不能具体描述成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D基本和眼下的P没关系。当初我意识到我的P是对着镜头表达,而D似乎是创造能给人带来价值的作品时,就辗转反侧,越想越痛苦,感觉专业没选好,后半生都要荒废。人生明明刚开始,放眼望去,却看见各个行业热气腾腾,各路精英跃跃欲试,唯独我渺小而没有方向。
但我现在认为,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就为自己选好毕生的方向这件事一点都不现实,18岁时我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大学、城市和同学,这些分明是一种基础的人生秩序;选择的是在什么节奏中生活,与谁为伍,接受哪个学科的基础认知。在顶流的大学里,这些认知和秩序已经融汇在校训和校风里,体现在前辈和优秀同学的行为上,最后普遍的卓越成绩都是认知和秩序带来的结果。18岁的时候我们努力高考,是为了把自己送进那个环境中去。
无论最后把自己送入哪个环境,无论修习什么专业,四年之后,所学专业和技能也只是暂时集中在P。只要前面还有时间,我们就有选择。为了追求D,为了建立新的P,环境和专业没给我们的,我们可以自己给;为了后半生,我们可以重建秩序。
既然寻找理想D和建立新的P的路程是漫长的,就得设法接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人生终极等式曲线可能会呈现第二种人生图表的样子。事实上那张图表就是我21~35岁的图表,在每个行业方向上探索一段时间然后又转向。我简历上写着播音员、公关公司职员、设计公司创业者、杂志主编,可我到底想干点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生活,关心你的人一定会担忧,你自己也会,有能力的话谁不想踏上高歌猛进的坦途呢?
我大概在35岁时才算真正踏上自己的人生终极等式曲线,但在这之前的路上,在行业与行业的转换中,在“人生可能也就这样了”的自我怀疑中,我还有两个底层信念:
1.只要我不停地做任务,就是在打磨P,只要我不间断地在尝试和思考中了解自己,随着时间推移,P和D会渐渐浮现。
2.只要雪球已经开始滚动,无论往哪个方向滚,都会有雪多雪少、坡陡坡缓的区别,但雪球一定是在增大,只要滚下去,终有一天串起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