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五年,甲戌,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
人名:陈桓公鲍,齐僖公,郑庄公,周桓王,王室仍叔及其子(世为周朝大夫),州公(也称淳于公,因州国都城在淳于),陈文公,陈公子佗(陈文公子,陈桓公弟,太子免叔父,又称五父),陈太子免(wen四声,陈桓公太子),西虢公林父(姬姓,虢氏,兼任周右卿士),周桓公黑肩(即周桓公,此周国为王畿内的国中之国),子元(公子突的字),曼伯(wan四声,公子忽的字),祭仲,原繁,高渠弥,祝聃
地名:陈国,齐国,郑国,纪国(今山东寿光),祝丘(鲁地,今山东临沂),蔡国、卫国、州国(姜姓,公爵,炎帝后裔,今山东安丘),曹国(姬姓,今山东定陶。武王时封其弟叔振铎与曹),繻葛(即长葛)
1陈国内乱:[经]仅记载了陈桓公薨,且很奇怪的,有两个死亡日期(甲戌、乙丑)。[传]解释了原因,因为“再讣也”,意思是陈国内乱,国人“分散”(即慌乱),鲁国前后两次收到陈国的讣告,故如实书写。[传]并记载陈桓公病重时,陈国已乱,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杀了太子免而代之为陈国国君。另据鲁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的一段话“桓公(陈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杀之。”可知,公子佗背后有郑国的支持,同时,蔡国也在背后支持陈桓公的另一位公子继位。可见此时陈国有三股势力在争夺君位。郑国之所以支持公子佗,可能是因为其年纪大更靠谱,郑国此时正在扮演尊王的角色,希望陈国有一位可靠的国君,并不是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这样简单。这段记录呼应了隐公七年陈郑结盟时,郑国大夫洩驾和良佐观察陈桓公和公子佗在盟誓时的表现便知陈国将乱一事。
2齐郑朝纪:[经]载“齐侯、郑伯如纪”,到纪国去,用了看似平淡的字眼“如”。[传]释为“齐侯、郑伯朝于纪”,“朝”字就严重了,一般小国国君见大国国君,或诸侯见天子才用“朝”。齐郑均为此时的小霸,实力不凡,竟双双去见小小的纪国,一看就是要搞事情。所以[传]书“纪人知之”,知道大事不妙。而鲁国史书之所以记载了这件本来与己无干的别国朝见的事情,定是纪国来鲁国求救了,因为鲁国和纪国有姻亲关系(隐公二年,鲁国伯姬归于纪)。据资料分析,此为齐僖公意图东扩吞并纪国(纪国在齐国东边,为黄泛区,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但是齐僖公的风格不像郑庄公,不是直接武力解决,而是先考察。郑庄公愿意陪着齐僖公去考察纪国,也说明齐僖公很有面子,无愧小霸的声望。可见后来齐国的强大及称霸,早在齐僖公时就已上路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资料:遍检《春秋》《左传》,春秋时期,大国朝小国,仅此一例。】
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这里捋一下周郑交恶的脉络:
##1##隐公三年之前,周平王因不满于郑武公、郑庄公长期掌握王室大权为自己谋利,想要重用西虢公,引起郑庄公不满。周郑互换人质,打破了“天子无客礼”的传统,王室颜面尽失。
##2##隐公三年,周平王崩,继任的周桓王再次想分权给西虢公,导致郑国接连抢收了王室的麦子和禾,矛盾激化,郑伯不再朝王。
##3##隐公六年,京师饥荒,鲁隐公为王室向各国筹粮,郑国依礼相助,并朝王。周桓王年轻气盛怒气未消,“不礼焉”,郑国再次不朝。
##4##隐公八年春,郑庄公提出与鲁国互换祊与许田,并先行将王室赐予的祊地归于鲁国,且不再承担为王室祭祀泰山的职责。同年夏,周桓王正式分权给西虢公,作为对郑庄公的报复。
##5##隐公八年秋,郑国在齐僖公的调停下,与宋、卫渝平,但未参加齐宋卫三国在王室近郊瓦屋举行的关乎郑国自身的盟会(可能是因为瓦屋离王畿很近,郑伯仍不欲朝王,故不参加)。
##6##隐公八年秋八月,郑伯与齐僖公一同朝王。此时应该是被齐僖公称霸的意图所影响,郑伯改变策略开始表面上的尊王。
##7##隐公九年夏,郑庄公为王左卿士,与西虢公平起平坐挟辅周王。郑庄公以王命伐宋国,因为“宋公不王”。
##8##隐公十年夏,郑国会同齐国、鲁国伐宋,秋及冬,再两次伐宋、鄇,克卫、蔡,“讨违王命也”。
##9##隐公十一年秋,郑国会同齐国、鲁国伐许,估计还是许国不尊王。
##10##隐公十一年秋,周桓王取四处郑地(近王畿),而赠予郑国十二地(远王畿),可能最近几年郑庄公尊王表现不错,周桓王在表达善意。
##11##隐公十一年冬,郑庄公以王师谋私利伐宋。
##12##桓公元年,郑庄公趁桓公新立,与鲁国交换了祊和许田。此举估计再次激怒了周桓王。
##13##本年(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御之”。周桓王罢免郑庄公左卿士的职权(杨伯峻以为此时周桓公黑肩取代了郑庄公的左卿士),不让他参与朝政。郑庄公怀恨不朝。郑国延续几年的尊王姿态顷刻瓦解。
4周、郑繻葛之役:平王东迁,郑、晋实为王室赖以依靠的力量,周、郑关系尤为亲密。自隐公三年王贰于虢,始生嫌隙;八年“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关系更趋恶化。至此积怨爆发,“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终至兵戎相见。周桓王按捺不住要亲自去收拾郑庄公。郑国的邻国纷纷响应周王,甚至郑庄公支持继位的陈国也反过来跟着周王来伐郑,可见郑国的不得人心。周桓王将王师做中军,虢公林父将蔡人、卫人为右军,周桓公将陈人人左军。不过王师很快溃散,周桓王还中了箭。繻葛之役再次凸显了郑公子突的军事才能。郑庄公不对周王赶尽杀绝,还派人去慰问,体现了他一贯的上头之后又能冷静收尾的特征(如之前与母亲隔绝后又悔改、揍了陈国后又结盟、与周王对抗后又受齐僖公影响转而尊王等)。不过,想来周桓王必定不会领情的。
【鱼丽之陈:传为郑桓公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布阵】
【杨伯峻说,春秋之世,周王亲征,仅此一役】
5仍叔之子来聘:此条记录是对周王室的讥讽。仍叔之子尚弱,便被派来鲁国出聘,是对诸侯的失礼,也有失王室尊严。
6鲁国旱灾,祈雨祭天:[传]之“书,不时也”、“过则书”,表明这不是正常时节的祈雨,推断一定发生了旱灾。
7蝗灾:旱灾之后常有蝗灾,天不饶人呀!
【螽:又叫螽斯,即蝗虫,诗经有《螽斯》一首】【雩:求雨的祭祀。雩祭有二:一为常雩,在每年夏正夏四月举行,为百谷祈雨;一为暵(hàn)旱之雩,在发生旱灾时举行。】
【启蛰:惊蛰最早叫启蛰。西汉景帝时期为了避景帝刘启的讳,改为惊蛰。唐代时,启蛰重被使用,但到了开元时期的大衍历,又改回了惊蛰。目前日本仍使用启蛰的称呼】
【西汉初年时,前三个节气为立春(正月初,节)、启蛰(正月中,气)、雨水(二月初,节)。汉武帝太初之后又调换节气顺序,前三个节气改为立春(正月初,节)、雨水(正月中,气)、惊蛰(二月初,节)。】
【启蜇而郊:夏正(今之农历)春正月,昆虫经冬日蛰伏,开始复出活动,故称“启蛰”。郊祭:春季祀天祈谷之祭,在国都郊外举行(故称“郊”),祀周始祖后稷以配天,祈农事。郊天为周王之祭,诸侯不得行之。据《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则鲁因周公旦之功,得周王室特许用郊祭。】
【龙见而雩:龙指东方青龙,是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总称。“龙见”并不是指七宿都出现,龙首角、亢两宿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就可称为“龙见”,当夏正夏四月。此时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举行雩祭,为百谷祈膏雨。】
【始杀而尝:夏正秋七月,秋气始至,开始有肃杀之象,故称“始杀”。此时嘉谷始熟,因此举行尝祭。尝祭:秋季以新谷享先祖之祭。望先祖品尝新收获之谷物,故称“尝”】
【闭蛰而烝:夏正冬十月,昆虫开始蛰伏,故称“闭蛰”。此时万物皆成,可进献者众多,于是举行烝祭。烝祭:冬季以一年所收众多物产享祖先之祭。烝,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