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我们一家又回了趟我的老家。我是个恨不得把所有假期都送给回家的人。
妹妹劝我等五一再回,总共三天假期,单程450公里的路程往返就消耗1天时间,但没能劝住我。
我选择的是放假前一天晚上下班之后就出发,绝不浪费白天的时间。孩子在后座可以睡,我和孩子爸爸累了随时在服务区停车休息。
三天假期,第一次逛了我们市的博物馆。重点了解了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那么多历史性大事件,参观了与历史相关的文物古迹。还有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倾生奉献的那些人和事儿。
顺道又去转了市图书馆,见证了在当下默默努力的一群人。市图书馆来过多次,还办了读书卡。虽然能来的时候不多,但只要回来,就总被这里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所吸引。
见了温暖的亲人,吃了家乡的美食。带孩子放了风筝、去无动力乐园撒欢儿。
被年轻的弟弟妹妹拉着平生首次体验了沉浸式实景密室——天堂疯人院,被NPC追得无处可逃,慌不择路,吓得魂飞魄散,不敢睁眼。
但这次回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儿是:女儿跟着姥姥学习做了我们山西朔州的寒食节食物捏“寒燕儿”。还非常应景地应用记录到自己的清明节作业。
捏“寒燕儿”已经是我的童年记忆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做这个食物,像我们这一泼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做了。妈妈也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做了。
寒食节并入清明节,人们越来越忽略了寒食节,都在过清明节。
小时候到寒食节,妈妈都要给我们捏一串又一串的“寒燕儿”。首先是活面发面,面不宜软,不宜发酵过头。因为捏好造型后需蒸熟,想保持好造型,必须掌握好发面程度与面的软硬程度。
蒸熟后再用火柴棍儿蘸上红绿颜料点缀得甚是好看。有时候觉得这些精致生动的小动物造型好看,都舍不得吃,挂起晾干像装饰品一样。
女儿全程参与,分享心得说:妈妈,它的特点不止能吃,最重要的是好看。而且(在活面、揉、搓、捏、蒸的)整个制作过程到完工,很有成就感。
捏“寒燕儿”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寒燕”象征着燕归春来、大地复苏,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新生。民间有孩子吃“寒燕”可以祛百病的说法,也有“寒燕”迎春的吉祥寓意。“寒燕”的嘴通常被捏成向上张开的形状,寓意将病痛“衔出去”,传递着长辈的祝福和关爱,祝愿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风俗,我觉得很有意义,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